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警惕非娱乐节目娱乐化

2012年01月19日 11: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警惕非娱乐节目娱乐化

  作者:欣然  

  近日,一段职场类节目《非你莫属》的电视视频“海归女对掐主持人”爆红网络。在这段十几分钟的视频中,“80后”海归女孩刘俐俐跟主持人张绍刚以及现场BOSS团针锋相对、互不示弱,甚至剑拔弩张。 “笑容狂浪” “目露凶光”“心理素质差”“恨和嘲讽”“让人发冷” ……节目现场,主持人口中这些颇具几分人身攻击的言辞不绝于耳。这段视频也惹来网友们争论不休,甚至连李开复、洪晃、姚晨等名人也参与其中,藉由微博这一极具社会“传染性”的散播路径产生的连带效应,让这档求职励志类节目,变成了“娱乐秀” 。

  “他们是想把一个求职节目变成一个娱乐节目。 ”曾出任该节目评委的任志强如是说。一个求职类节目的“娱乐秀”面目并非一日炼成。 《非你莫属》自2010年末播出至今,可谓话题不断。“狂妄男求职大跳热舞” 、“武术女冠军PK波士团”之类,在预设的游戏规则下,场内外主持人、老板、职场规划师与求职者之间制造种种冲突与话题,以新奇的标签与话题不仅赚取了收视率,更为各家企业增加曝光率与知名度提供了好机会,可是节目日益脱离了本应为求职者出谋划策、为职场经理人挑选业界精英的栏目初衷,成了一场“娱乐秀” 。

  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主持人至关重要。他是话语权的拥有者,但话语权是“双刃剑” ,用得好让节目出彩,用得不好就会让节目、让观众“很受伤” 。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倡导言论自由,但不是要胡言乱语、语不“雷”人死不休。一个有操守、有担当的职业主持人,知名度越高,其一言一行传播越快,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更应自觉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公序良俗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前段时间“海派清口”口不清的“网络公厕说”引起网民公愤,如今“名嘴”与嘉宾又言语过分。当一个主持人用调侃的方式挑战求职者的容忍和耐心,节目也就必然变质变味。在整个电视圈弥漫着浮躁、炒作气息的当下,主持人更应该提高警惕、谨言慎行、深刻反思,惟其如此,才不会在嘲笑别人的同时也惹来众生嘲笑;惟其如此,才不会节目“火”了,观众的心却凉了。

  环顾当下电视荧屏,随着“限娱令”的执行,娱乐化正在从娱乐节目向非娱乐节目渗透和转移。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今天,娱乐化对于观众感官产生的颠覆性快感,使得“娱乐性”已然成为当代商业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充斥在电视荧屏的角角落落,急刹车都刹不住。一些相亲类节目在猎奇、戏谑中变味,人物访谈类节目大秀隐私,情感援助类节目言辞激烈,诸如此类,让媒体进入了一个不再是“表现生活”而是直接“制造生活”的时代。人们开始怀疑活生生的现实,沉迷于媒体之“真”的放大展示之中,进而从对“真”的存疑,转为对“真人”当场作秀的依赖。而那种直接指向生活和历史本质的艺术之真,则被抛向九霄云外。因此,“限娱令”不仅要关注娱乐节目的泛滥和低俗化,更要关注非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我们当然需要好看的、贴近观众的各种电视节目,但非娱乐节目娱乐化、恶俗化的现象,还是值得我们警惕。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