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田青谈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应建设文化小区

2012年01月19日 15: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田 青

  1993年12月1日,为了建设所谓“现代城市”,北京市政府颁布施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学习所谓“新加坡经验”,禁止北京人在春节放鞭炮。北京老民谚道:“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本来,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延续了千百年的民俗,但在这条法规颁布之后,小子们酷爱的鞭炮成了禁品,人们传统的、延续了数百年的欢乐被剥夺了。老百姓认为,不许放鞭炮的春节没有年味儿!在民众反映日益强烈的情况下,2005年6月《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施行,终于将“禁放”改为“限放”,容许市民在规定的时间和地区燃放鞭炮,结束了北京城建成以来仅有的12个“哑巴春节”。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民终于可以过一个“有声有色”“有年味儿”的春节了。北京市政府的这个重大改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法规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政府制定政策更加人性化的表现,而是反映了中国社会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萌芽和日渐成熟。

  春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在这些节日之中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和精神,包含了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的追求、习惯、风俗,它们和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形象,其中每一个习俗的形成,都有着漫长的形成过程和与其相关的条件、道理、文化、历史。而这些风俗一旦形成并被一个民族代代传承,它们就成了这个民族身份的基因和“身份证”,成为这个民族的整体记忆。中国的春节是全民族的节日,无论城市、乡村,从祭扫、贴春联、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到拜年、穿新衣、放爆竹,所有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都存在。内容中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理想、道德、审美情趣,也包含着我们民族与自然斗争的勇气、智慧以及我们世代共享的、彼此认同的快乐。据中国古老的传说,“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但是它怕红色、怕竹子在火中爆裂的响声。于是,中国人便年年在除夕夜燃放爆竹。当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火药之后,渐渐用火药代替了燃烧的竹子。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原本就是用来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的。

  当北京市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作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时,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每年燃放爆竹都会有一些孩子被爆竹崩瞎眼睛,也容易引发火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当然是政府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但人民的生命财产,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而不能仅靠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

  今天,也像当年曾经多少次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样,我们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守护,看不到我们的民族在得到全世界公认而快速发展的成绩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灾难性的危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丢失自我、丢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伟大文化传统,迷失在物质进步和与世界接轨的浪潮中。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进城的农民已不再唱世代相传的民歌而改唱流行歌,少数民族的姑娘不再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改穿牛仔裤和T恤衫。他们和全世界的城市青年一样开始学讲英语,在同一时间看同一场NBA球赛,欣赏同一部好莱坞大片,吃一样的汉堡包、麦当劳,穿一样的耐克或阿迪达斯。

  当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东海的渔民已经不用人力撒网了,开的是机动大船,怎么唱撒网号子?江南的农民已经在用插秧机插秧,怎么唱插秧歌?内蒙古的牧民更喜欢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怎么唱牧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无法阻挡更无可奈何。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消失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更没有权利阻止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但是,毛尽脱落之后,皮又焉在呢?假如我们简单地把“皮”理解为物质,把“毛”理解为文化的话,那么,一张光秃秃的“皮”,一张失去了“毛”的“皮”,是不可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的追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他有历史和文明。而传统文化——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能再生的。

  现在,中国社会最大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发展,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发展,但我认为,城市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包融者,而不应该是传统文化的消灭者。进城的农民,不应该忘却祖先的文化。我建议,在城市的不同社区建设继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小区,是保证城市多元文化特质的一种选择。

  我曾把传统文化比喻为一张薄纸,把飞速发展的社会比喻为一列高速飞驰的列车。这张薄纸飘在窗边,只要一开窗,我们一把抓不住,它就会唰地一声飞得无影无踪,再也无法寻觅。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为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和好处。但是,一个有理性和智慧的人不能只享受经济发展的好处而忽视它的负面影响,一个有理性和智慧的民族更不能在前进中割断历史。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根,它还是我们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和保证。一个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中丢失自己。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