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方韩口水战法律能管好?笔战若延续折损网络伦理

2012年01月31日 08:1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因怀疑韩寒找人代笔写书,方舟子在网上对韩寒发起“炮轰”,引发双方长达11天的网络“口水战”。昨天,韩寒的合作伙伴、出版人路金波对外发布称,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对其名誉造成损害,韩寒当天已委托律师,将在上海提起诉讼。他还透露,韩寒本拟向方舟子索赔2000元,后认为2000元起不到任何惩戒效果,改为10万元。韩寒将于今天更新最后一篇文章,表明对方舟子质疑事件的处理办法。方舟子接受采访时表示,法院判谁输谁赢并不是靠当庭唇枪舌剑,“我的分析当然会进行到底,而且会一一发表在网上,网上才是主战场。”(1月30日《京华时报》)

  支持

  笔战如果延续

  折损网络伦理

  纵观这场方韩之争,令笔者感到郁闷甚至担心由此折损网络伦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我看到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辩白写下了《说说我自己》的时候,我的心头也确实掠过了一丝悲凉。打个比方来说,有人怀疑某人用的高档手机不是他自己买的,理由是他买不起这个手机,证据是他的收入达不到这个能力,于是怀疑是他父母买的。到此为止问题还不大,结果还要逼使他的父母当众晒收入,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儿子买手机,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如果还要逼这个孩子公开一份不愿意告诉别人的收入来源来自证清白,这样的质疑还有多少人性和道德?而关键在于,这仅仅是一个高档手机,最多是炫了一点,又不是非法持有的枪支,有必要苦苦追问吗?这样的“打假”意义何在?

  同样,微博上晒出了所谓方舟子雇人“拉黑”的合同,这种作假的把戏,只要稍微了解方舟子“作战”路数的人,就必然不会相信。但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水搅浑,更可怕的是,这是对新兴的网络舆论的作践。这种做法,谁能分出是“方粉”还是“韩粉”的“杰作”?我看都不是,这只会给已经开始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的网络舆论抹黑,完全背离了网络伦理。

  知风

  分析

  谁输或谁赢

  大家不看重

  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表明了一个科普作家对科学的较真儿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家的眼里容不得一丁点沙子。方舟子对韩寒文学作品的怀疑和质疑,只是出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良知和职业道德。他们本无私人恩怨,也不存在谁同谁过不去的问题。方舟子从韩寒文学作品中看出的一些“语言破绽”,所以,他有了合理怀疑和质疑,这可能是出于职业的敏感,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科普作家的正常反应。而韩寒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欲通过法律诉讼依法解决“名誉、财产权”问题,这是韩寒的自由。

  方舟子的“质疑代笔”,究竟构不构成对韩寒“名誉权、财产权”的损害,相信最终法律会作出公正的判决。法律是以事实为根据、用事实来说话的。如果方舟子找不出韩寒“找人代笔”的事实根据,那么,方舟子在法律面前肯定会输掉这场官司。但是,这场官司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与“造假”的较量,或者说科学的较真儿精神最终是要让事实来作答。

  科学主张的是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科学的精神不仅仅属于科学事业本身,它还属于人类文化,属于每个人平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它赋予人们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智慧,它使人从思想到感情,从灵魂到行为方式更丰富、更深刻、更美好、更富于理性。科学不是文学,文学不能违背科学。作家韩寒的1000页资料能不能证明其作品属“独立创作”,法律也是“门外汉”,也不可能识别出其真伪,法律只能从“举证”的表面现象中来管这个“闲事”。所以,最终没有赢家,真正的赢家只是“较真”。即使是方舟子输了官司,但他的科学较真的精神永远不会输。韩寒的父亲究竟有没有为儿子“代笔”,只有他心里清楚,法律判决最终可能还是一笔糊涂账。所以,人们对这场官司的输赢并不看重。

  汪代华

  评判

  选择去起诉

  是理性挑战

  韩寒诉方舟子是一种理性的公共挑战,因为对于诸多公共事件、网络事件,仅仅停留在“口水仗”、“网络炮弹”阶段,是不够的。毕竟,网络论战包含太多的激情宣泄,甚至会有剑拔弩张、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卑劣做法,会加重互联网的暴戾气息,加重网络狂躁、焦虑症,给国民和精神发展,带来无形损伤。如果这种做法成了网络常态化声音,会让人觉得,谁腔调高,谁善于利用和驾驭网络,谁更善于控制舆论,谁就更有赢的把握,这无疑会让邪、恶和强词夺理,成为社会主流,而让追求公平和追求真相,成为一种边缘性追求。

  方舟子说韩寒是“代笔”“水军”“包装”,可根据方舟子提供的所谓证据,几乎全是推断式的话语,所以,面对这种所谓的轰轰烈烈的质疑,韩寒不再去跟风,而是让诉讼去说话。这就很有反击力。比如,可以让司法部门鉴定一下《三重门》的字迹,就不难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再比如,让方舟子为自己的质疑,拿出事实和法律证据,也是验证“真假韩寒”的最好手段。通过诉讼,让证据成为衡量真假的唯一标准,让真相浮出水面。

  更重要的是,法院,是独立于韩寒和方舟子之外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由这个第三方对纠纷和质疑进行判定,不偏不倚,最有说服力。

  中国网络文化发展方兴未艾,这种发展绝对不能依靠匿名攻击、造谣、无端质疑等来得到支撑,而需要更多的网络法律意识以及网络社会的法律敬畏感。积极推动中国互联网的立法工作,让法律成为靠山。

  耿银平

  延伸

  博弈更充分

  话题可厘清

  说句实话,实在不想看到韩寒与方舟子对簿公堂,但两个人可以在法律的层面上展开更充分的博弈——这个博弈的结果,当然可以指向事实和真相。

  同时,还有两个问题是可以在此次起诉中得以深入和厘清的。首先,就是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任何公共话题都可能涉及到具体人的形象和声誉,但因为是公共话题又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有人发言、质疑、讨论。此时,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何种发言是可以接受的,而何种发言可能引起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明白事实是发言的依据,而客观是理性的表现,则应该明白,公共发言需要秉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确凿的事实;无偏见的意见。只有事实确凿,才能保证发言不沦为妄言,只有保证意见出于公共立场,才能保证观点不会偏颇。这两点无疑是任何公共话题讨论都应该坚守的。

  其次,就是围观公共讨论的态度应该怎样?公共讨论不是个别人的事,虽然论战的主力可能只是个别的意见领袖和当事人。在公开的公共讨论中,公众不仅是外部的围观者,他们还是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影响着论战各方的情绪。如果,公众在围观公共讨论时过于情绪化,则浮躁的舆论只会让公共讨论流于表面——虽然大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重点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事情的热闹程度与个人内心的“成见”。只有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围观公共讨论,才能制造出一种旨在厘清真相的氛围,才能让公共讨论的各方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此时,这种冷静和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正向的参与力量,促使事情顺着应有的规律正常发展。

  李劭强

  ■三言两语

  ●知名的打假斗士和赫赫有名的作家,争论只有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但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场很有意义的较量。——曹丽玲

  ●方舟子把一种既无法举证,又无法自证的疑点作为打假的“标的”,除了一不小心涉嫌诽谤外,几乎没有实质性取胜的可能。——成明

  ●借助于网络掀起的风波,导致群体性的意见对峙是必然的,而一种公正的、理性的观点表达,才是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如果通过网络展开的观点交锋,不遵守网络伦理,受损害的不仅是交锋双方。——谢云宏

  ●不管对韩寒的这次诉讼法院会以什么罪名立案,也不管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笔者以为,这才是让这场难解难分的方韩之争言归正传。——游素娟

  ●韩寒诉方舟子,就是公众的网络法律课,是互联网文化的积极教材,不乏积极意义。——汪宏

  ●当两人的交流已经发展到“针锋相对”的程度时,恐怕除了对簿公堂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马均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