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智利小说《2666》:一座奇特丰富的文学迷宫

2012年01月31日 15:15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王雪瑛

  在寒冷的空气中,许多爱书人都热议着一本奇特的书: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

  首先,这不是一本在大家的阅读经验之内驾轻就熟的书,更不是一般的小资们熟悉的小清新和小忧伤,《2666》以沉重的900页的大部头打开了一座真正的文学迷宫。

  这是一部在罗贝托·波拉尼奥辞世后才得以出版的作品,它获得了“超越 《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这样的美誉。在这部超级长篇小说中,作者把社会、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熔于一炉,从古希腊一直写到21世纪的2002年。小说丰富复杂的结构,包罗万象的内容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也让真正的文学涉猎者们深入迷宫,流连忘返。

  显然波拉尼奥是当代拉美作家中有创造力和反叛精神的作家。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荒野侦探》表现的是一批上世纪的文学青年在生活方式上的反叛,《2666》体现的是对于写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的反叛。此书结构奇特,语言风格变化多端,阅读这部小说给人一种在文学的迷宫中行走的感觉。同时《2666》也不缺乏可读性和打动读者的震撼力。

  奇特的结构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年轻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分别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的四所大学,他们以研究遁世多年的德国大作家阿琴波尔迪为业,共同的兴趣让他们成为朋友。意大利学者身有残疾,而法国和西班牙的两位教授同时爱上了英国女学者。当他们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沉入迷幻的教授, 他不但能听到死人与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代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内容散发着迷幻诡谲的气息,有着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小说中还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小说讲述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写拳击报道的记者遇害身亡,而接替同事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的媒体同行,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

  这些案件手段残忍,被害者被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在这部分中,小说的笔法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对前文中提到的晒书的杜尚,也插叙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对他开始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法特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小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小说语言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有否嫌犯,警方怎样处理的等等。当然小说的叙事中也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读来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地接受这些残酷的现实。读者阅读这部分内容,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作家阿琴波尔迪,他终于出场了。这个部分可作为独立的篇章来阅读,小说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的过程。他曾经参军,参加二战,与家人失散,他目睹酷刑,成为战俘,他开始写作……他被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与关注,文坛间传闻他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凶杀气息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内容始终回荡着一种忧伤的旋律,小说中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哀婉。

  神秘的书名

  阅读此书时的神秘感并不会在你读完此书之后消失,相反你会感到全书中始终都萦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完全解释清楚为何这本书的书名叫《2666》,除了作为书名,“2666”这个数字在这部小说里根本没有出现过。也许有人马上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为什么不问作者呢?当人们想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波拉尼奥已经离开尘世了,因为此书是在作者离世后才出版的。

  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波拉尼奥在2003年因肝病辞世了,当时,他年仅五十岁。《2666》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写作过程历时五年,最终他也没有完成最后的修改与润色。

  经典的美誉

  本书的译者,知名的西语研究专家赵德明,将波拉尼奥与略萨作了比较,他认为“略萨长久以来追求写‘全景小说’,就是要在一本小说的容量里包罗万象,但是他没有一部作品达到这个理想。而《2666》的作者波拉尼奥,我认为初步达到了。他把社会、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熔于一炉,从古希腊,一直写到21世纪的2002年。如此的宽度与广度,很多细节还写得非常生动。他超过了我看过的西语世界很多大作家,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 ”略萨本人对《2666》的评价是:“它革新了拉美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典型的全景小说。思想深刻,挖掘出了人性复杂的变异。 ”

  我们可以借用波拉尼奥自己的文字来描述《2666》:这是一部伟大但并不完美、如激流般气势磅礴、把读者引向未知之岸的小说。读者看到的并非一位拳击手在练拳时摆出的完美造型,而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真正的鏖战。虽然波拉尼奥的生命最终被疾病和死亡夺去,但他的作品可以战胜时间。

  《时代周刊》则将此书评为“2008年度最佳小说”。评论界对《2666》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今以后,当你谈论当代拉美文学的时候,除了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这些熟悉的名字之外,你还要提到一个名字:罗贝托·波拉尼奥。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