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剧场“冷热不均”状况明显 经营和剧目制约使用

2012年02月02日 10: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虞金星

  2011年12月26日,北京市委发布《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意见》提出,“在天桥和天坛地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亚洲演艺中心,展示全国优秀剧目,汇聚世界艺术精品”。

  此前,天坛、天桥两大演艺区规划也已公布,并分别在东城、西城两区举行建设启动仪式。东城区政府宣布,在未来5年建设34座剧院,形成剧院群落,使东城区的剧院总数在现有27座的基础上,达到61座;西城区政府宣布,未来5年在天桥现有14个剧场的基础上,新建16处新剧场,到2020年形成本市规模最大、拥有50处剧场的演艺聚集带。届时,北京中心城区高水准的演出场所将一举超过120所。

  这或许是全国剧场建设蓬勃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0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和将建成的大剧院约在40家左右,总投资规模预计在320亿元以上。

  新剧场的建设加快,数量增加,是不是现有剧场不够用?不久前举行的“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就将它的主题之一聚焦在北京剧场的建设。

  现 状

  剧场“冷热不均”

  剧场是演出市场的终端。在北京,剧场建设的加快与演出市场的迅速发展有关。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肖培日前透露,北京的剧场2010年提供演出1.9万场,2011年则完成2.5万场。一些热门剧场更是演出频繁,2011年国家大剧院演出总计838场;北京人艺首都剧场演出294场;保利剧院演出245场;梅兰芳大剧院演出220场。小剧场中,国话先锋剧场演出达到276场;蜂巢剧场演出251场。

  在这一演出繁盛的背景中,剧场使用的冷热不均也十分明显。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具备演出条件的场所有271家。而处于非闲置状态的剧场有180余个,其中有的一年只演出寥寥几场,很多剧场处于“休眠”状态。以2010年为例,在271家剧场中,演出50场以上的仅81家,演出200场以上、演出饱和度较高的只有14个剧场,也就是说,大部分剧场利用并不充分。 

  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真正有市场、能够卖票的,只有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保利、首都剧场等不多的几个”。对此,新近开始演出戏剧的东宫影剧院的投资人王雷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有效的、被大家认可的,真正发挥文化价值的剧场非常少。大部分戏剧作品尤其是小剧场戏剧,还会集中在少数剧场上演,主要是人艺小剧场、国话先锋、朝阳9剧场、蜂巢等”。

  从事了20余年剧场经营的国话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认为,每年演出260至280场,是一个剧场真正“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负起社会责任”的起码数量。显然,目前大多数剧场离这个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把 脉

  经营与剧目是短板

  一边是演出市场的需求加大,缺剧场建剧场;一边是现有的剧场难以充分利用。那么,哪些因素制约了众多剧场的使用?

  剧场经营理念的错位,影响剧场利用的效率。傅维伯指出,当下剧场经营的一个误区是,有些剧场管理者不了解演出,把剧场管理简单看成是物业管理、出租场地,“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是什么,也不研究自己的产品,基本处在‘你来我租、你不来我也不租’的状态里”。杨乾武认为,剧场经营者需要有理想、有情怀,否则自己经营的剧场很难被业内认可,于是产生了剧场虽多,许多话剧制作者仍觉得缺少剧场的怪现象。

  产权不清晰也是原因之一。“这一部分是历史原因,说不清产权在谁手里,想合作或改造,也不知道找谁。”这是王雷的实践经验。东宫影剧院前身是隶属于东城区总工会的“东四工人文化宫”。2011年,王雷投资进行剧场改造,并引入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从2011年9月至今,短短几月已演出60余场,能够顺利进行合作改造,王雷认为产权单位的支持功不可没。

  剧目资源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蓬蒿剧场创办人王翔认为,政府对国有戏剧院团的支持比较完备,对民间戏剧力量的支持,已做探索和尝试,但覆盖面比较小,没有制度化,多数民间剧场需要社会力量培育的剧目去填充。

  对 策

  转理念、攒剧目、聚观众

  要提高现有剧场资源的利用率,转变剧场的经营理念首当其冲。剧场要做成文化品牌。在王翔看来,“阻碍北京戏剧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是剧场的性质和功能”。剧场要通过个性化的经营,有区别地满足多种需求,“比如理性思考的、艺术探索的,乃至娱乐商业的”。“剧场要形成品牌和氛围。就像一个餐馆,要是今天想做川菜就做川菜,明天想做粤菜就做粤菜,顾客永远不知道上这个餐馆能吃到什么。”傅维伯建议剧场经营者建立起品牌意识,这样才能让戏剧创作者知晓自己的戏在哪家剧场上演效果最好,实现与演出资源的有效对接。北京市日前成立首都剧院联盟,联盟主席肖培提出,北京将统一协调演出资源,建立联络剧场和院团的畅通渠道,协调解决院团找演出场地难、剧场找演出剧目难的问题。

  盘活剧场资源,还需要通过推动各种活动鼓励创作,积累剧目资源。100个剧场,每年起码得有1000到2000部作品来支撑。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全心投入戏剧的创作者缺乏有力的支持。可以说,和影视剧、小说相比,剧本写作的难度最大,而剧本写作的稿酬却最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民间发起的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小剧场原创剧目展演等系列活动,正渐渐得到政府的支持。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局已将小剧场原创剧目展演项目列入支持范围。王翔进一步提议,能否设立小额专项资金,专用于支持重创作、重探索的剧目,“每部戏1万至3万元即可。这笔资金对真正想创作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有很大帮助,而对只追求利润的庸俗剧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

  剧场直接面向观众,盘活剧场资源,还需要通过分类支持、补贴票价等举措,培养观众。北京常住人口近2000万,观众群潜力巨大,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据傅维伯透露,以话剧为例,观众占人口比重还不到10%。是什么在阻止大家走进剧场?首当问责戏剧演出的高票价。专家和演出运营商纷纷建议——政府补贴最好直接落实到票价上。现行的补贴方法是,政府将资金补贴到院团剧目上,“给了之后,院团演出就没有动力了,因为往往是演一场赔一场,少演反而能留下更多的钱”。如果补贴票价呢?比如一张票售价180元,政府给剧团补贴100元,这对院团是一个激励和刺激:不排出好戏,就卖不出票,卖不出票,就得不到这个补贴;或者政府票价补贴的实惠交给观众,高价票因为有了补贴得以降价,从而让更多人走进剧场。

  戏剧艺术的繁荣,离不开政府对非盈利剧场与创作个人的支持,这需要基础性的研究分类和艺术的鉴别力;戏剧演出市场的高效率运转,离不开从剧目到剧场的创作与运营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唤醒剧场中休眠的大多数,是挑战,更是关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