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影视剧的中美文化差异:碰撞不只有疼痛,更有交融

2012年02月27日 10:13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不见不散》,从《刮痧》到《推手》、《喜宴》,一直以来,以中美文化差异为题材的影视佳作屡见不鲜。“时代不同了,《烟台·莫里斯》确实与以前的中国人海外生活的片子不一样,表现的是中美两国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鸣。”

  一边是中国海滨城市烟台,一边是美国静谧的南部小镇莫里斯,两个不同国籍的年轻人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期许,从各自的家乡出发踏上了彼此国家的土地。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舜影业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摄制的《烟台·莫里斯》近期即将开机,在跨文化大背景下,一段温婉多情的异国情缘也将就此拉开序幕。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不见不散》,从《刮痧》到《推手》、《喜宴》,一直以来,以中美文化差异为题材的影视佳作屡见不鲜。该片编剧、资深中美文化作家孙夜晓认为,拍这部影片的目的实质上就是进行一场“跨文化交际”,从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入手,折射出以两座城市为代表的中美两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大文化及其矛盾、冲突和交融,而这正与制片方去想通过电影打造中国形象的愿望不谋而合。

  碰撞不只有疼痛,更有交融

  从改革开放伊始,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远赴重洋,踏上异国他乡的道路。而大洋彼端的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怀揣好奇来到中国这片古老陌生的土地。文化的交织和碰撞,在之后三十余载岁月中,深深影响着两个原本并非相互了解的国度。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大概就是作家曹桂林在美国打拼十多年的最大感悟。

  描写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以曹桂林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大陆尤其是北京到美国的一批新移民的心路历程,其中的辛酸、欣喜、无助、挣扎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十几年前曾经引起荧屏轰动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而到了《再爱一次好不好》这里,创作者开始让中美两国的主人公在相互碰撞中通过彼此的视角审视两种文明的异同和交融,其中既有中国人对美国文化的理解,也包含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然而,东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应该只是疼痛、无助与彷徨。今天,随着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已经有能力站在和美国平等的平台上对话,“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文化没有优劣,我们今天更应该表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渗透。”孙夜晓说。

  “时代不同了,《烟台·莫里斯》确实与以前的中国人海外生活的片子不一样,中国人不仅仅是流血流泪刷盘子刷碗,也不仅仅是在国外处处遭遇文化差异和法律碰撞,而是表现中美两国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鸣。”孙夜晓说,在这部电影里,剧情润物细无声的多,比较生活化、情感化,“差异性都隐藏其中,没有你死我活”。

  文化不打折,小人物折射大背景

  “《烟台·莫里斯》不是一部吵吵闹闹的爱情片,不会把文化打折去迎合院线。”孙夜晓感觉时下的影视作品比较浮躁,特别是情人节档期红火一时的爱情片,很多都是“有票房没味道”,而自己这次“触电”要实现的目标是:既要有娱乐功能,更要有文化底蕴;既要有市场价值,又要有文化承载。

  据孙夜晓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初和自己一起留学的人90%都留在了生活条件优越的美国,那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决定的。而20年后的今天,海归的队伍日渐庞大,自己在英国读博士的儿子每次假期回国总半开玩笑地说不想回去,因为现在国内的生活太舒服了,哪怕是在烟台这样的三线城市的工薪家庭。“这部电影对烟台而言,不是一般的在外景拍几个镜头,它是烟台作者写烟台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情节跨越太平洋,时空将中美两国联系起来,这个故事展现的是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和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中国年轻人。”孙夜晓说。

  孙夜晓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综合,从自然环境、哲学观点、思维模式、民族传统、处世态度、社会结构与管理形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等方面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但是,“爱情是人类共同的主题,不分民族,不分国家,不分文化差异”。孙夜晓说,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烟台·莫里斯》更是一部讲述小人物亲情和爱情的故事片:李帆对于爱情的背叛与救赎,袁菲的相思之苦与对男友家人的照顾,希妮德与父亲的误解以及和中国男友的矛盾,卡恩对女儿的思念……凡此种种都是将在跨文化背景下要呈献给大家的故事。爱情是否需要屈从现实?地域是否会阻隔相思?文化之壑是否会阻挡两颗心的碰撞?这些本片关涉的主题想必都会引发大家的广泛思考。

  文化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差距

  超级大国、灯红酒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烟台·莫里斯》中,男主人公去美国前的美国印象和他所见到的美国南部小镇莫里斯古老、宁静、传统、慢节奏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孙夜晓看来,那时很多美国人对中国要么一无所知没有兴趣,要么就是受中国媒体太弱、外国媒体太偏的局限,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大辫子、打黑工这些阴暗面上。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已让年轻一代习以为常,然而,时间销毁了隔阂,却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融合;时代缩短了距离,也并不代表再也没有远隔重洋的苦楚。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极端政治、恐怖主义等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缺乏交流,没有尊重文化差异性的结果。如今,文化差异性也造成中国国力急剧上升中受到很多外部压力,但文化差异处理好了就没有冲撞,只有和谐共存。”孙夜晓说。

  从留学生到外交官,多年的海外生涯让孙夜晓对和欧美社会的交流有着很深的认识。在驻挪威大使馆工作的时候,孙夜晓更尝到了“文化外交”的甜头,靠自己两本写挪威的书结交朋友,融入当地。他的理论是:尽管在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两个国家还是可以通过友好交往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美国总是把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揉进电影里,在那些貌似娱乐的经典大片里,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就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孙夜晓看来,电影是最好的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载体,从《廊桥一梦》里我们看到美国人20世纪60年代对回归家庭的认知,而在《泰坦尼克号》里,跨越门第超越生死的真爱同样令人动容。这些影片对提升国家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中国影视的国际表达却明显滞后于时代,《黄土地》、《红高粱》的辉煌已成过往,武侠、宫斗远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让世界全面客观地了解当下的中国,我们需要亮出全新的文化名片。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