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辛夷坞:影视剧太需要网络文学注入新鲜的元素

2012年03月06日 17:17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我不刻意追求悲剧或喜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一首王维的诗歌,它叫做《辛夷坞》,也是当代一位女作家的名字,近日,销量已突破30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书,将成为赵薇进入导演界的首部作品,消息一出,作者辛夷坞自己也表示,这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她还提到:“影视剧太需要网络文学为它注入新鲜的元素”。

  网络文学迎合了影视剧需要

  谈起刚刚得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书将被赵薇拍摄成电视剧一事时,辛夷坞还难忘当初的惊讶:“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由赵薇来执导其实再合适不过,因为郑微和赵薇的契合度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同样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特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导演的赵薇会比演员赵薇更能淋漓尽致地在电影里表现郑微和她的青春。”

  近年来,点击率高的网络小说和畅销书籍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并不在少数,而大部分都会获得成功,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对于辛夷坞看来,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影视剧需要更多好的、有时代气息的、能迎合市场上观影主流人群的素材和剧本,在重复了太多相同的套路之后,太需要注入更鲜活更多元的元素,而热门的网络文学或畅销小说恰恰提供了他们需要并稀缺的东西,并且小说本身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现在掀起了网络文学和畅销小说改编热潮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小说灵感来自亲身经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出版到现在已有5年之久,在这5年中被多次的再版,销量现已经突破30万册,而这其中,吸引人的部分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青春回忆,但是回过头去看,很多感触都是殊途同归的。不管是70后、 80后还是90后,尽管经历的时代、接触的事物有所区别,然而青春时的热血、单纯和迷惘,还有对爱懵懂却冲动的渴望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分别。”对青春,辛夷坞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也在用自己的笔去记录。

  其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有辛夷坞亲身的经历:“这本小说里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我或者我的朋友亲身经历过的,这段回忆本身就给了我足够的灵感触动,让我想要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每一位翻开书页的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与朋友间的一次争吵,或是自己毫无顾忌的大声笑、大声哭,为的都是对得起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二字。无论到了哪个年纪,都要珍惜自己的今天,因为这是一个人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这对于未来来说,也是一种青春。

  自称以后有可能去当编剧

  “我不认为当下的人不幸福,幸不幸福看你想要什么,而你又得到了什么。幸福就是求仁得仁。”辛夷坞这样定义幸福,对于她来说,每天闲来之时写写小说或许就是一种幸福,这份幸福是私人的,是属于辛夷坞自己的,带着种种对幸福的理解,她在小说中也会为主人公安排一些看似并不幸福的结局。“其实我的小说有幸福结局,也有的以分离告终。我并不刻意去追求悲剧或喜剧,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当你赋予了他个性和生活背景,他的人生就有了他的轨迹,我只是让他们顺着这个轨迹,像一个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一样去生活,去经历悲欢离合,然后再顺其自然地走向他们的结局。正如我小说里反复提到的,幸福是非常主观和私人的东西,它只属于每个人自己,不需要打扰。”

  2006年,辛夷坞有一段工作空闲的时间,她就和所有网络写手一样,开始在网上写写小说,最初从中午写到黄昏,一发到的网上,没想到点击率却很高,而这就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的出发点,从那天起,她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也就有了今天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现在在讨论剧本时,辛夷坞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影视剧是对小说的再创作,我更倾向于把它交到更专业的人手中,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我虽然爱他,但我不会包揽他身边所有的事,当他需要接受教育,我会把他送到更能系统传授他知识的学校;当他身体不舒服,我会把他交给医生,而不是自己去承担教师或者医生的角色。电影和小说相比肯定有改动的地方,可是那种触动人心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反而让人更记忆深刻。 ”而很多人都在关心,以后的辛夷坞自己是否会尝试去做一做编剧,她的回答是,“编剧会是我今后转型的方向之一,也许有好的机会、好的素材我会考虑的,但并不急在一时,还是顺其自然吧。 ”

  记者 王莹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