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专访单霁翔:故宫不会出现“维护性拆除”的现象(5)

2012年03月08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单霁翔。  

  中新网:您在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就有善待记者的美誉。这次又提出不防记者,想请问会不会担心对外宣传影响其他的业务工作?在信息公开、透明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单霁翔:社会的监督是保障故宫博物院的事业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舆论监督可以使我们更清醒,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理解。要积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将其作为改进工作、强化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以真诚、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赢得公众信任、赢得媒体支持。

  故宫博物院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宣传工作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创新理念和手段,加强与广大公众的沟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宣传工作贯穿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各个环节。将故宫各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及时、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公开,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继续加强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宣传展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发布故宫博物院工作信息的主要窗口,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2011年初,故宫官方微博开通,可以更好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向公众介绍馆内藏品、对外展览、为听众答疑解惑。春节期间还举办了为庆祝故宫微博开通一周年,回馈博友系列活动,反响很好。

  此外,过去已经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还要坚持下去,例如,邀请院外相关领域专家或机构参与我院有关工作的咨询、论证和评审,出版《故宫博物院年鉴》、更加及时的举办新闻媒体通气会进行有关信息发布等。

  中新网:您在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就曾提交过博物馆安全防范方面的提案。请问此次两会上,您将关注哪些问题?

  单霁翔:已经准备了13个提案,其中有3个是直接与故宫有关的,这3个分别是建议制定《故宫保护条例》、《关于正确应对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的提案》、《关于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提案》,其余的间接和故宫有关。

  我建议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故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不匹配。通过专项立法,对故宫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控,并协调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坚持整体保护、原状保护、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保护主体和责任主体,构筑对于故宫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科学管理的法律防护网。故宫全年对游客开放,每年到故宫参观的游客已达1400万人次以上,这使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交通、安全等协调难度加大,有必要通过专项立法进行合理的调控。由于故宫地处北京市中心,对于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以及太庙、社稷坛、景山等周边区域。近年来故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受到了持续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害,对故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保护造成了诸多困扰,客观上需要在法律层面寻求救济途径。

  目前,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监测工作的要求,故宫已经启动了遗产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10个方面内容。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因此建议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在故宫博物院设立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国家重点科研基地。

  故宫博物院面临着保护和利用的双重压力,不但要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同时还要做好对广大观众需求的监测和调查,提高各方面的服务质量。故宫观众数量的无限制增加,无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对于保障广大观众的文化权益,都是不明智的,应该通过科学监测,研究行之有效的调控办法。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