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

2012年03月09日 15:5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热衷于迷信活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成了伪科学的俘虏……这些都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自动提高——

  文化知识≠科学素质

    陶然

  家住大庆的李大娘年迈多病,但她不去医院诊治,而是迷信那些所谓的民间“神医”。结果,钱没少花,病却越治越重。

  李大娘的两位在企业机关工作的儿女,按说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谁知,他们对民间“神医”也深信不疑:“母亲若不信点什么,她早就一命呜呼了。”

  就在两位儿女高调声称母亲的病渐好之时,李大娘却病重起来。这次,昏迷不醒的李大娘被邻居送到医院急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李大娘渐渐好了起来。

  医生对此很是不解:“老太太的病并不重,为何却耽搁成了这个样子?”

  遗憾的是,现如今像李大娘这样宁可迷信“神医”、“游医”,也不相信科学疗法的人,在笔者身边并不鲜见。有专家称:“根源是这些人缺少科学素质,因此,也就缺少了正确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如果不补上科普这一课,就会付出代价!”

  科普之重

  我国第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这个数字虽然较过去有了提高,但仍大大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国家。

  事实上,近年来每一个成为热点的科普话题,几乎都是由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的。譬如,“非典”的肆虐,让公共卫生及健康教育成为热点;汶川大地震,引发了有关地震、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热潮;日本核事故及中国出现的“盐荒”,再次掀起一波与核相关的科普宣传;前期出现的N多食品安全问题,则使人们对添加剂倍加关注……

  与此同时,诘问之声不断:从三聚氰胺泛滥、绿豆治病到食用盐脱销,为什么总是在问题发生后,专家学者才出来解答?为什么科普工作总是滞后?

  而人们更想问的是:张悟本和道士李一等这些伪“专家”,为何能让众多人跪拜信服?为什么其中还不乏名人、官员和科技工作者?

  有专家称,之所以有人过分迷信张悟本和李一之流,主要原因是不懂科学!据调查,我国某省有一半以上的公务员相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等。

  赵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某市政府部门工作,一直有升官的想法。可他不在品德上修行和能力上下功夫,而是四处求神算命,每逢出差或游玩,烧香拜佛成了重要任务之一。结果,他非但未求来官运,而且还因迷信丢了“乌纱帽”。

  可现实生活中,吸取这位官员教训的人并不多。君不见,一些旅游区一浪高过一浪地大兴庙宇之风,一炷香可以卖到几百元,算次命可以要上千元——只因为,这世上并不缺少愿打愿挨者。

  有专家分析说,由于缺乏科学素质,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才会普遍存在。比如,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了伪科学的俘虏,这些都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自动提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并不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

  一项调查,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一些人的科学素质: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排第三,位居青少年、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之后。

  可见,有文化有地位,不等于有科学素质。无知,可怕!无科学素质,更可怕!

  科普之困

  当前,我国科普不仅面临公民科学素质低、渴求科学知识不够强烈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科普资金不足、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场馆少等问题。

  专家称,这与一些地方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小视科普工作后果会很严重。因为,公民的科学素质决定国家的进步和前途,必须要把科普工作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来认识。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春节期间,笔者回老家,听乡亲们讲述了很多令人揪心的事情。其中有件事情,至今都让笔者无法释怀。

  老张是村里的种地能手,几年前他家扣了几亩大棚,种了些村里从来没种过的果蔬。在他的管理下,小有收获,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为了达到与山东寿光大棚那样的效果,老张特意跑到镇政府请农技站的专家帮忙支招儿。谁知,他竟碰了一鼻子灰——原来的农技站没有了,农技人员也都改了行。

  据了解,现在农民渴望科学致富的人很多,但就是苦于没有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技术,并且缺乏农业技术培训班。老张说,这么多年他没见过一次镇里的农技员到村子来,自己的土地缺什么营养,该施什么肥,种什么庄稼,都要靠自己、靠过去的老方法,不但粮食产量不高,经济收入也不行。

  还有,为了生计有些村民不得不远离故土四处打工赚钱。笔者小时候的一位玩伴说:“打工也要有技术,干纯体力活不但没人要,还赚不到钱。唉,当地要有个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班就好了。”

  可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科普人员和科普书籍。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每万人口中,仅拥有科普人员13.55人。这样一种现实状况,自然无法满足广大公众对科普的需求。

  现在做科普最大的困难是科普专业人才的缺失。其实,成为科普专业人才的要求很高,既要有科学背景,又要能写作,更要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有科研成果。

  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全国年均登记在册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目前科技资源科普化率较低,大量科技信息和数据,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有些科学信息,包括经验教训,又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开放。

  当然,科普还有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科学素质再高也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变现赚钱。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没有用,因为它不能消除农药残留,更不能遏制地沟油之类。

  因此,从事科普的人积极性不高,献身科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大庆每年有数十名科研人员退休,但接下来却没有多少人愿意接班从事科普工作。

  笔者在大庆几家科研单位随访了几位年轻科技工作者,他们都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出息”,搞不了科研的人才搞科普。这一认识无疑值得深思。

  有位大学教授的话,同样也须引起关注——他说:“写科普作品无名,科普既不能当研究成果,又不能为提职增加砝码,科普创作的效益还不佳。无名无利,作者很少有搞科普创作的动力。”

  我国科研机构缺少专业的科技传播普及部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些单位和部门,总说科普中发了多少书,举办了多少讲座,搞了多少活动。其实,科普工作更应当注重宣传科学精神,以及取得的实效,而不是搞什么形式主义。

  科普之策

  中国科协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力争从目前的3.27%提高到5%。同时,争取在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至少建有一座科技馆。还有,到2020年全国科普人才的数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总量达到400万人左右,科普人才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结构进一步改善。

  无疑,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虽然长期以来全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人才网络,但是,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有专家建议,政府重视科普不仅要舍得投入,而且也要舍得花力气,让全民科普真正深入人心,变成每个人的实际行动。

  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光说不做,难的是眼睛只盯着GDP。在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抓科普也抓不来钱,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还不如抓点有形的东西,如工程建设、GDP等。尤其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中,这种认识尤甚。

  这种扭曲的眼前利益,如得不到遏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公民的科学素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我们有必要将全民科普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中,像重视民生工程一样重视全民科普。

  大庆的全民科普做法就值得借鉴。科普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办法、措施,而且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些都成了大庆各级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标准。

  “全民科普,应该说是我们的‘一票否决’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经济的眼光放在全民上,看得远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才能推动经济更长远地健康发展,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基于这一认识,大庆目前的科普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社区科普“小巷讲坛”;为农民科普“洗脑”;媒体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学校科普课堂;广场科普展览,网络科普讲座……

  科普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的科学素质提高的问题,而是一个长远的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国力的大问题。有专家呼吁,要号召科技战线的人员都投入到科普工作第一线去,研究怎么将科普工作、科学道德和社会的道德精神建设结合起来。让科普知识、科学精神转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由浅入深,激发公众兴趣,更好地吸收科普知识,让科学占领生活、生产各个领域。

  比如,通过设立社区爱心课堂,成立科普宣讲团,编发科普读物,组建科普艺术团,创作或播放科普电影,布置街边橱窗科普漫画等形式,让科普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在心中烙下印痕。

  总之,如果能让更多的“科普易中天”走向全民科普前台,或者写出更多像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样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全民科普就有可能释放出一种“核效应”! (漫画 赵春青)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