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袁枚在南京筑随园惹争议 被疑为官时贪污巨款

2012年03月16日 17:12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文人置业更像是自己的“作品”

  “人们以为古代文人清高,不置业,其实文人置业更像是在做自己的一件‘作品’。”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强说。

  购房置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黄强告诉记者,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必须有房、有家。上古的文字将“家”剖析得非常透彻,所谓家,外面是个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猪表示的是财富。“可见家与房屋有关,与财富有关。”

  黄强表示,先秦时期,“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房屋的规模、规格同样伴随着等级制度,明代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就有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色。因此,从房屋的构建,可以考察出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明中叶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出现,商人地位的提高,商贾在获取经济利益后,大量购置土地,兴建房屋,从第宅等级方面显示他们上升的社会地位。

  置业也是古人身份的象征

  “服饰体现出等级,住宅同样是等级的显示,身份的标示,财富的象征。”黄强表示,无论是古今中外,房产作为不动产始终是衡量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重土地、重房产的封建社会,即使在几十年前,或由此上溯一百年,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前,如果某户人家有几间大瓦房,无疑对该户人家娶媳妇,乃至在村庄中的地位带来积极的影响。所谓大户人家,必然是家有良田,家有若干房屋,宅院深深的富裕人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家庭肯定是贫寒人家。

  黄强表示,由于重农轻商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土地买卖、房屋的购买的经济活动,在文献上记录得较少,这就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置业状态带来了困难。譬如,李渔在南京修建过芥子园,其资金由西秦之行筹集而来,但是资金是多少?李渔的著作、书信中都没有说明。李渔的研究者也没有考证出金额多少。“或许正是因为轻视金钱,以及清高思想作祟而有意回避吧。”

  袁枚在南京筑随园,也曾经惹来是非,非议的核心是说袁枚为官时贪污了一笔巨款,为了避免事情败露,逃避惩罚,他辞官筑园。按现代时髦的话讲,一是避嫌,不做官了,贪污就失去了职务之便的嫌疑;二是洗钱,将贪污的赃款,通过投资,变成正当的收益。正因为此,袁枚生前生后,颇受非议。黄强则认为,其实在古今中外置业经济史上,以贪污的钱财,大肆购买土地、房产的例子很多,几乎是每一个贪官必然的选择,置业也因此成为古代贪官贪赃枉法的罪证。

  但置业也与勤劳、经营有方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常年在外经营,有了余钱,往往在家乡置业。如今保留完好的晋中大院、皖南民居,都记载了晋商、徽商发家致富的光荣历史。

  体现审美情趣思想倾向

  “古代文人的置业不仅仅是对建筑艺术形式的选择,还体现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每一个居住者,都有自己对建筑环境地理的选择,对建筑风格、形式的喜爱。”黄强表示,唐代诗人王维辋川置业,追求诗中画,画中诗的意境,他将辋川建设成自己田园的境地,诗意的王国;大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构建草屋,为了亲近自然,亲近佛寺梵音,实现他对佛陀的礼拜,对佛教的敬仰。

  黄强表示,古人置业也不单纯是一次购房的经济活动,有生活中的无奈,有对故土的眷念,有对新故乡的向往。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离开桑梓安徽,迁往南京,固然有对南京的热爱,也是为了离开伤心之地,开始自己的新生。大诗人杜甫成都建草堂,是他安居生活的开始。

  同时,购房置业对人文背景也有特殊的要求,袁枚修筑小仓山,就是看中了小仓山的文化底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的是“尔无车马喧”,因此才能“悠然见南山”。王安石选择了半山园,实践他建筑人文景观,感悟自然的理想。

  黄强表示,古代置业还与政治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古代置业既是居住者对艺术、人生、环境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对置业者经济能力的检验,是否具备了独立置业的能力。甚至,通过置业的投资额,可以看出置业者的经济收入能力,检验经济来源的合法性,分析置业主人为官是贪,还是清。因为几乎每个古代贪官都有豪宅,几乎每个古代赃官都会搜刮民脂民膏,建设他的豪宅。”

  不仅如此,古代文人置业还对文人创作的文艺作品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有田园所居,创立田园诗派;王维有辋川别业,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杜甫成都草堂居住4年,创作诗作240余首,不乏《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渔建筑芥子园之后,主要作品写成于芥子园内,刻印的《芥子园画谱》也坐落在芥子园里,芥子园成就了李渔。龚贤居住半山园是他绘画创作的盛年鸿篇巨制和精细入微的册页,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没有秦淮水亭的置业,就没有《儒林外史》,就不会有吴敬梓的犀利笔法,没有中国讽喻小说的巨大成就。

  “正因为如此,对置业经济的分析、研究,不仅有了欣赏、鉴别建筑的审美意味,还有了探究置业者经济收入的数据分析,更有了以史为镜的现实意义。”

  在南京,有很多古代著名文人的置业故事:王安石和半山园、袁枚和随园、李渔和芥子园……今天起,国学版推出“古代文人置业那些事儿”系列报道,让今天的人们也了解古人、今人的置业,欣赏他们用毕生精力构筑的美园美宅,这也是一次亲近中国文化的过程。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