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评《忠诚与背叛》:历史的还原与真实的力量

2012年03月23日 17:50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历史的还原与真实的力量

  ——评《忠诚与背叛》

  ■ 王本朝

  小说《红岩》是一个时代文学话语的典型代表。它的叙事结构宏大,具有史诗性。它采取对比分明的描述方式,将革命者与敌人的关系放在了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之中加以叙述,彰显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红岩》里的人物形象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久久不能遗忘,至死不渝的江姐、聪慧可爱的“小萝卜头”、神勇无敌的“双枪老太婆”、坚贞无畏的“老大哥”,他们如闪闪的红星一样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小说毕竟是小说,受制于文体的限制和虚构的力量。小说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有时甚至不乏必要的虚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和“红岩”文化研究专家厉华两人,重新搜集史料,采访革命后代,再经过细致严谨的研究和辨别,创作了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庆出版社出版)。它立足当下,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催生的功利主义,同时带来了社会道德的滑坡,重新进入历史的现场,围绕“忠诚与背叛”,回答了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忠诚与背叛的较量。《忠诚与背叛》再次书写了一个真实的红岩。

  回到历史中去,是《忠诚与背叛》采取的叙述视角。它还原了《红岩》中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江竹筠(江姐原型)、宋振中(小萝卜头原型)、邓惠中(双枪老太婆原型)、唐虚谷(老大哥原型)、陈然(成岗原型)。如果说《红岩》展示的是人物的历史片段,而《忠诚与背叛》则囊括了人物的全部人生,这些真实人物比小说历史的人物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它通过血染的红岩、背叛的代价、女人无叛徒、另一种背叛、忠诚之忠诚五个部分,一一展现了革命者的奋斗历程,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了忠诚与背叛这个永恒的主题。

  它主要讲述了321名血肉丰满的革命烈士,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形象比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更全面,更完整,其中一些人物还是第一次读到。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忠诚”的意义和价值。忠诚在英烈们身上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老虎凳、插竹签、火烙铁、吊杠子等酷刑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屈意志,是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丝毫不改革命者的品质。蓝蒂裕面对敌人的诱降,宁肯烙铁烧焦身体;盛超群智斗敌人,令其手足无措;王敏的腿被老虎凳折断,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这些英勇的革命者无不体现着对党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何建明不仅对忠诚革命者进行了史料补充,而且还原了叛徒的真实形象。在《红岩》中,叛徒甫志高主要是以刘国定和蒲华辅为原型的,但是在《忠诚与背叛》里,作者却将两个人物分开,做出历史的原型辨别。刘国定是中共重庆市委主要负责人,由于他对党组织的背叛,致使重庆地下党遭受毁灭性打击。蒲华辅曾经背叛党组织,对敌人做出一些交代,但他毕竟良心犹存,在狱中战友的动员教育下,再也没有出卖同志。在敌人残害的最后一天,蒲华辅是高喊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走向刑场的。同样是背叛者,作品从历史的真实出发,为我们区分了叛徒的不同性质,进而使我们对于叛徒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书中讲到了“另一种背叛”。有些人为了追求真理和人民解放,放弃了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像托尔斯泰一样背弃自己拥有的旧制度的一切遗产,为着信仰孤身投入革命洪流。叶挺、罗世文、王朴、韦炜光、廖瑞卿、饶国模,这些出生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最后成为坚定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忠诚与背叛的选择中,他们选择了忠诚人民,背叛旧家族,在这样的选择中,对人民的热爱无疑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决定力量。

  臧克家《有的人》一诗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忠诚与背叛》一书,还为许多无名英雄正了名。那些曾经饱受误解的烈士,直到后来档案的解密,方才显示出英雄本色,张露萍就是其中一位,潜伏于国民党军统内部的女青年张露萍,最后因“红色电台”事件,被敌人逮捕杀害,年仅24岁。此后张露萍一直尘封于历史的深处,直到牺牲37年之后,才由叶剑英证明恢复其真实身份。对于这样的忠诚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赞美,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尊重的眼神,一份后人对他们的认可。就像《集结号》中的连长谷子地一样,他执著一生所要证明的就是恢复那些无名烈士的荣誉。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了的忠诚战士,他们的存在如座座丰碑一样永立于中华儿女的心中。红岩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诚”。作为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作为普通民众,应该对自己的家人、爱人、朋友忠诚,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忠诚。所以,忠诚不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应是深入我们内心的精神品质。

  红岩精神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这些革命烈士所秉持的共产主义崇高信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他们才能在黑暗的监狱中创办“铁窗诗社”,喊出“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那些身受酷刑折磨的革命者才能保有昂扬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缝制一面想象的五星红旗。这些为共和国诞生而牺牲的革命者,他们是受五四精神的感召而成长的优秀青年,在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入中国后,共产主义就成了他们坚定的信仰。

  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样并存的时代,信仰似乎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如何拥有精神的归宿,在繁复的纷扰中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已是我们这个民族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曾向党组织提交了一份秘密报告,这份报告集中了革命者在狱中的表现,报告的最后一章是“八条建议”,也称“狱中八条”。其中有几条是:“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这些凝聚着血泪的意见,对党员的修养、党内民主集中、党的路线方针等方面都提出了警醒,可见当时狱中革命者思考问题的深刻与现实。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着党的建设与共和国的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曾经做出的承诺:“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没有忠诚的信仰,是不可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的。

  读史可以鉴今,读史可以明智。当我们面对60多年前革命者的最后嘱托时,不禁生起一种感动。读罢《忠诚与背叛》,怀想革命志士义无反顾的壮举,在惊叹敬仰之余,在心中不得不默诵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希望能走近他们的灵魂。该书在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在细节之中体察到人物心灵的波澜。从那一封封书信里透露出他们热爱生活、孝敬父母、道义并重的人间真情,在“高大全”形象的另一面,展现了他们有血有肉的个性魅力。狱中的“春节联欢”场景,监房七室门前的“歌乐山下舞蹈,渣滓洞中参禅”对联,余祖胜用黄泥制作的围棋象棋,同志们用秸秆烟灰做成笔墨进行的诗歌对唱……无不展示了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即使身在囹圄,生命的意志与自由的姿态仍会展现出来。《忠诚与背叛》不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它重建了忠诚与信仰,由此,也可以说是一部有警醒作用的心灵史诗。

  (注:《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销售达20多万册。并入选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