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导演吴文光拍片记录“饥饿” 受访者边讲边落泪(3)

2012年03月31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还有一种表演,是和老人一起的生活。比如文慧,她是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她回到老家,寻找家族中的一个83岁老人——三奶奶苏美玲,她有很多“饥饿”的记忆。

  文慧和老人共处了20多天,期间,每天的日常起居,都在进行着舞蹈,有一些舞蹈,是在粮仓里完成的,在稻谷之间,跳起即兴的舞蹈,一边回忆当年的饥饿,全程用录像机拍摄下来,这是对当年记忆的特殊反应。

  舞蹈之外,吴文光和年轻的纪录片人今年回到乡村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立碑。这是民间记忆影像计划的一个具体深入动作——“调查统计三年逝者”,为逝者建立墓碑。

  邹雪平一直在村里调查“1959年至1961年因饥饿逝世者”信息,她将所有逝者统计入册,然后刻在石碑上,今年3月15日,1米6高、7公分厚的墓碑竖立起来,碑文写着:“????三年饥荒期间,本村共41户、165口人,生活极度困难,共有37人因饥饿去世,涉及17户????”

  按照村里习俗,“碑修好,我们一起把鞭炮放了,把纸烧了,算是记忆的一个小礼仪吧。”如今,已经有三个村庄完成立碑。

  “与其说在表演,不如说在呈现”

  吴文光在草场地的工作室有一个很大的室内舞台,黝黑的木地板,四四方方地铺在一个类似仓库一样的屋子里,他们不定期上演有关记忆和饥饿的舞台剧。

  在吴文光看来,这是呈现,也是寻找的一个出口,更联系到了现实,让城市人来看到当年的“饥饿”。

  北京的冬天干燥寒冷,在这样的“仓库”里排演剧目,更能感受到空气的冷冽。而他们并不在乎,“这不正暗合了历史的冷冽吗?”

  如今,剧场作品《回忆:饥饿》选入维也纳国际艺术节,今年5月将去演出。所有演出者都是来自“民间记忆影像计划”的参与者,他们中,除了章梦奇是专业舞者,其他都是非专业,且第一次上舞台,年纪最大的,是61岁湖南农民贾之坦。

  该作品是吴文光和妻子文慧的生活舞蹈工作室“记忆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生活舞蹈工作室于2008年创作了《回忆》,有关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记忆。作品完成之后,吴文光和文慧便有了“遗忘时代中继续记忆”的想法,两年后创作了《记忆:饥饿》,作品的记忆焦点是发生在50年前的“三年自然灾难”(1959年至1961年)。

  这台表演,长达8个小时,考验着演出者和观众的耐性。吴文光和他的团队觉得,进入历史,从来都不容易。每一次都是时间的跋涉。

  “我们都是‘饥饿的人’,现在走在返回自己村子的路上。这些村子在山东、湖南、河北、湖北、河南、云南、辽宁、福建????”演出从这里开始。

  轮到章梦奇上台表演,她是舞蹈专业出生,但此刻“语言”才是她最大的舞蹈,舞台营造了蒙太奇的虚构效果,她的“语言的舞蹈”却真实扎人,当她拿着摄影机回到故乡寻找“饥饿”时,有太多的人围过来说:“不要搞那个事,会犯错误的。”

  61岁的农民贾之坦也在诉说:“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妹妹的死。”

  1958年出生的妹妹,很瘦,稀疏的头发黄黄的,也没有人帮她梳头,她总是端着一个空木碗,不肯放下,哀求着:妈妈,我想吃番薯????天还没亮,当时还是少年的贾之坦就被妈妈的哭声惊醒,妹妹躺在床上再也不说话了?

  演出的剧照,被吴文光放在博客上,黑色的舞台背景,集中的光束照耀下,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讲述各自真实的记忆,与其说是在表演,不如说是在呈现。

  3月将尽的北京,春寒料峭,吴文光和伙伴们刚刚结束了一段回村拍摄的工作,从云南回到草场地,很疲倦,但依然兴奋,他说寻找“饥饿”是个漫长的旅途,现在才刚刚开始。 ★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