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军旅作家王筠:中国敢于亮剑,但更渴望和平

2012年04月01日 08:5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长津湖》

  王筠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

  定价:32.00元

  《长津湖》作者王筠。

  重点关注

  1950年冬天,中美两国精锐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与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在朝鲜的长津湖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强强对决,史称“长津湖战役”。美国战史将这场战役称为“最艰苦的战役”。这场被称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在这60年来一直鲜为人知,也称为“被遗忘的战争”。

  60年后,军旅作家王筠走访了上百个抗美援朝战役的幸存志愿军,以这场战役为背景勾勒出来的历史小说《长津湖》因此显得特别。巧的是,同取材于长津湖战役的好莱坞大片《17 days of winter》(《严寒十七日》),将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埃历克·布雷维格(《地心历险记》的导演)执导的影片将在2012年夏天上映。中国作家和美国名导将如何演绎这场冰火洗礼的文影之战呢?无疑,我们将要感受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读之旅。在现代社会里反观战争年代,作者找到了什么样新的视角和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近日在济南军区举办的“长津湖走进老部队”活动中专访了作者王筠。

  回顾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之战,今天的人可能更多地联想到上甘岭战役的烽烟。然而朝鲜战争的重要转折点——长津湖战役却很少被提及。这场战役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拐点,美国人试图在1950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计划彻底破灭。同时,“长津湖战役”迫使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军队经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这也是一场在超出了人类生存极限的恶劣环境下、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非常规战争:中国人穿着单薄的服装,拿着简陋的武器,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无休无止冲锋,冒着美国人猛烈的轰炸和密集的弹雨,勇往直前,似乎毫不在乎巨大的流血与伤亡。”王筠说。《长津湖》就是以这一著名战役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这一战役的首部大型文学作品。

  王筠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是济南军区创作室专业创作员,集20年研究朝鲜战争的积累和对长津湖战役幸存将士的采访,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争。文中交战双方人物众多,情节也算曲折复杂,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精彩的战斗故事;既有寒冰铁血,也有生死爱情。据王筠透露,在他的写作生涯中,还没有写过一部写到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书,他在写作中坚持的是两条不变的信念:“一个是艺术的真实,一个是永远不熄的信仰之火。”

  谈及《长津湖》的写作初衷时,王筠认为,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不管是对于军队还是普通人,总缺少那样一种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空洞的,来自于坚定的信仰,我们的前辈正因为具有了这样的信仰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我希望《长津湖》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信仰力量”。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了长津湖战役作为创作题材?

  王筠:当时选择这个题材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长津湖战役的重要性上,长津湖之战是发生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候,当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要在圣诞节之前全部推进到鸭绿江边,想要统一北朝鲜。我军由于兵力不足,临时把主力部队第九兵团紧急往东北方向调。第九军团在没有换装,没有高寒地带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在长津湖和美军陆战第一师狭路相逢,把联合国军的部队全部打退到三八线以南。如果没有这一仗,或许北朝鲜就被统一了。

  另一方面,这一战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和美国人进行的生死较量。因为当时我们的装备条件很差,天气恶劣,很多干部、战士都冻死在阵地上,而美国当时的陆战队是重装备典型,各方面配备很好。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部队是在做意志力的殊死较量,就是靠这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信仰的力量才克服了恶劣的环境。所以我觉得这场战争体现了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展现出来的意志力。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战胜强敌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重构的东西。我们的物质生活很发达 但是缺乏信仰,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对今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还有一点是,当时长津湖战役是很重要的一个战役,因为60年来很少被提及而不被后人所知,更多人知道上甘岭战役。60年以后,重温这场战役对中美这两个大国打交道、共话、共事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战争我们会从中间发现很多东西,当时我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和美国人生死决战,使国际上对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尊重,让大家知道中国敢于亮剑,但更渴望和平。

  南方日报:书中不仅仅描写了志愿军方面的形象,也对美国军队的人物形象着墨不少,为什么选择对美军士兵形象进行刻画呢?你觉得美国士兵在书中是一种怎样的角色?

  王筠:在我这本小说里所有的人物,不管是对志愿军的领导和士兵还是美军的高级将领和士兵,都是作为普普通通的人物来描绘的。我在书中没有把他们当成敌人或者坏人。我在小说里写到很多人,不管是志愿军营长吴铁锤还是美军上校哈里斯,包括麦克·阿瑟,他们都是普通人物。美国士兵和志愿军都是为了各自国家最高利益来的。尽管两个军队信仰不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但是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妻儿。战争本身很难判断孰对孰错。美国士兵是我们的对手,是强敌,但并不是恶人。

  南方日报:具体说来,你觉得现代人需要从中提炼的是怎样一种精神呢?长津湖战役的这种精神要怎样被摄取,适用于当代?

  王筠:人是要有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少了信仰,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现在网上、报纸、电视媒体上常常报道像老太太摔倒了有人去扶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在过去都是不值得一提的。我想,我们现在缺少一种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物质生活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大大发展了,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构我们的信仰。建设信仰,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是读史,多读一点类似于长津湖这样的东西,了解我们的先辈们如何靠着信仰的力量战胜强敌的。

  就当年的志愿军来说,他们的信仰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保卫和平的愿望。当时我们刚刚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老百姓刚刚过上安稳日子。有些家庭可能刚刚分上两亩地、一头牛,这个时候再打仗,百分之九十农民出身的志愿军们不能不去保卫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出身于怎样的背景,都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人类共通的东西。这些构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

  信仰问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本质都是一样的。在现代,虽然我们没有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迫局面,但是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南方日报:战争在今天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今天讨论战争可能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对人性的讨论。你当时在创作《长津湖》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王筠:从大的方面说,人性是一个共通的东西,人有阶级性。但具体到每个个体的人,个体是有差异的。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卑弱的一面,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像雷锋一样高尚。最伟大的人身上也有弱点,最恶劣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的一面。在我的小说里,像凌子林和吴一六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这些人并非都是坏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只是流露了人性的自然弱点,像凌、吴,他们做不到像其他战士那样始终考虑着战场和祖国,但也只是为了自己活命。这样的自私懦弱也是人性独有的东西,很正常。在长津湖战场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斗着的人,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都是很高尚的。

  南方日报:物质和给养匮乏是长津湖战役打得艰难的原因之一,本书对战士们当时的困境作了很多描写。是否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引起大家对历史更客观和批判性的思考?

  王筠: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讨论和引导读者的倾向。长津湖这个小说战役的背景、进程和结局都是完全真实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在真实背景的框架下勾勒的。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后勤保障也是事实。既然是真实的,就要尊重历史。真实是艺术地生命。战场上的场景和生动的细节本来就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要非常客观和真实地去还原,这是我对待历史小说的原则。我写的这些细节是遵循这一原则,在真实的基础上演绎。如果写出来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那也是有可能的。就我个人来说,长津湖战役这样的场景,虽然今天来看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

  南方日报记者 陈小庚 实习生 陈若然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