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战地记者所有力量来自真实 工作是为让自己失业

2012年04月06日 09:4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战地记者所有力量来自真实工作是为让自己失业
    象征武力的坦克,承载着读不出表情的脸庞。地面上,围观者的长影裹着的一具尸体。这张拍摄于2001年阿富汗的照片,用构图和光影告诉世人战争的真相。

  记者 王磊

  上周,《利比亚冲突》获得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因为照片中飞在空中的火箭弹的高清晰度,金奖照片遭遇作假质疑。照片作者路透社摄影师高润·托马斯艾维克并没有回应质疑,还通过友人发来消息,婉谢“澄清”报道的采访。

  相信事实的力量,或许已经成为很多战地记者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2月22日,56岁的美国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28岁的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奇力克,在叙利亚阵亡。前者是著名的独眼女记者,后者刚刚凭借《利比亚之战》获得第55届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

  一位战地记者曾经说过,他们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失业。用对战争的真实记录,告诉人们战争有多恐怖。现实中,他们却也难免遭人误解,被战火所伤,甚至牺牲性命。战地记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没有人会兴奋地奔向战场”

  请忘掉《间谍游戏》里举着相机,风度翩翩的战地记者。布拉德·皮特塑造的角色,行走在贝鲁特的枪林弹雨之间,脸上总挂着迷人自信的微笑。事实上,作为一名合格的战地记者,几乎很少有人会露出那样的微笑,即使是在他反映战争的作品为他带来荣誉的时候。

  “没有人会兴奋地奔向战场。”去年在利比亚阵亡的美国《名利场》杂志摄影记者、电影制作人,41岁的蒂姆·海瑟林顿,曾在生前坦言:“战争就是地狱。比地狱还要地狱。”蒂姆带着选题奔向利比亚,他想了解媒体如何介入战争,并影响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他无疑把自己也当做了研究对象,“我在那里就是证人。”蒂姆的镜头中有很多处于战争间隙的人的状态,他用“乏味时刻”反讽战争间隙,并说“乏味会被下一次恐怖的到来,陡然间刺破。”

  蒂姆在毕业后重返学校学习摄影,他最初在牛津读文学。或许这影响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在他执导反映美国驻阿富汗士兵生活的纪录片《雷斯特雷波》中,蒂姆忧心忡忡,因为他虽然可以明确战争不是什么,却无法定义战争是什么:战场不是和平的花园,但是那里也不是冰冷的杀人机器在工作,因为在战场上都是人,而且是年轻人。

  今年2月22日阵亡的法国摄影师雷米·奥奇力克,只有28岁。他的《利比亚之战》刚刚获得了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2月12日,在得知自己获奖消息数小时后,雷米重返叙利亚,并且在10天后,死于叙利亚炮火。

  早在2004年,20岁的雷米就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前往海地。次年,他创办了报道冲突新闻的图片社IP3Press。雷米认为必须要靠得足够近,才能讲好故事。无疑,雷米深受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影响。后者的传世名言便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炮火还不够近。”

  “战地采访不仅仅是买张机票”

  有媒体同行将战地记者分成三类。到战争边缘象征性地走一遭,拍摄一些断壁残垣,便打道回府,这一类被称作“旅游记者”;在安全区架起摄像机,全副武装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脚蹬防雷靴,对着镜头抖抖索索的,这一类是“做秀记者”;敢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真实的战地报道是第三类,他们才是真正的记者。用“第三类”的话说,要做一名真正的战地记者,“战地采访不仅仅是买张机票那么简单”。

  某媒体不久前发布的招聘启事中,记者在战地奔跑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向世界出发”、“在现场”的标语也足够醒目,最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则是“和我们一起作战吧,相机就是你的武器。”有人评论,不该在雄心壮志和浪漫情怀中淹没迷失的,是战地记者的“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理念;更不能忘记的,是将真相告知世界的巨大代价。

  有报道称,叙利亚宣布“对入境记者格杀勿论”。遇难的玛丽·科尔文、雷米·奥奇力克,被当地人装在布袋里,埋葬在遇难之地。为了保护其他记者,叙利亚志愿者还曾组成“敢死队”,试图将4名外国记者护送出国,但是最终,他们只成功把2名记者送到黎巴嫩,其他记者下落不明,“敢死队”队员13人被打死。与此同时,战地记者通过网络寻求帮助的视频,也在网上流传。一位法国女记者在自拍视频中称,自己的腿受伤严重,需要尽快手术,但是目前根本无法离开战场。

  习惯了在镜头和文字背后当“配角”,让战争当“主角”的战地记者,近几个月却成了新闻主角——质疑、求助、牺牲。这种迫不得已的换位,让所有人看到了战地记者面临的高风险。历史上,阵亡殉职始终伴随着这个只有200年历史的职业。有人统计,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仅《消息报》一家就有40多名记者牺牲;越南战争中有63名记者殉职。随着战争科技的高速发展,没有了前线后方之分的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的伤亡越来越大。波黑内战开战前2年有68位记者殉职。北约部队士兵“零伤亡”的科索沃战争,仅南联盟就有超过10余名记者在贝尔格莱德殉职。

  “所有的力量来自真实”

  在将真相告诉世界的过程中,战地记者的职业历史上,不乏大师级人物。他们有的因为拍到了经典的瞬间而一举成名;有的却也因为照片太过经典而招惹怀疑;还有的则是在传递真相的过程中,最先改变了自己,成为反战和人道主义代言人。无论是正面的感召,还是负面的恐怖,战地记者告诉世界,改变世界的力量,都来自真实。

  因为战地记者经历改变终身志趣,并致力于推进社会进步的摄影家中,被誉为人道主义纪念碑的尤金·史密斯,可能是最有名气的一个。他在初上二战战场时,还是一名容易激动的二十六七的小伙子,一门心思想要拍摄洋溢着“爱国情感”的照片。然而,战争很快就把他“吓傻了”。很快,他几乎放弃了辨别交战双方正义与否的想法,满眼看到的是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和挣扎。在经历突袭东京、进攻硫磺岛和冲绳的战斗后,他在《W·尤金·史密斯:现象和本质,一个美国摄影师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坦陈:“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对人类罪行的诅咒和责难。”

  有人分析正是战地记者的特殊经历,让尤金后来的摄影路线走向艺术和现实的揉和,他常常为了表现主题而强化照片的“剧情”。他的“摄影文学”《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无菌生活研究》等,都像一张张电影剧照,有人物有环境有故事。这位“理想的浪漫主义者”最终获得了世界摄影界的认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设立了“尤金·史密斯奖”,表彰他对人性的信念,并奖励对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摄影师。

  是否可以修改,可以“编剧”摆拍,是目前新闻摄影中争议的话题。某些战地摄影作品也卷进了这样的争议之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国旗插在硫磺岛上》。作者乔·罗森塔尔表示,“所有的力量来自真实”。他坦言画面中的星条旗并不是插上硫磺岛折钵山的第一面美国国旗。当他听说国旗插上硫磺岛时,已经错过了“第一”。他爬向山顶时,恰巧赶上了部队插第二面国旗,于是才有了这张照片。摆拍不可能取代真实,正是看不清士兵面孔的凌乱感,让《国旗插在硫磺岛上》真实无比,以记录英雄经典群像,成为日后最有名的战地照片之一。

  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包括文字记者和摄影摄像记者,以亲身经历和见闻采写战地现场新闻。专职战地记者19世纪初诞生于欧洲,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

  罗伯特·卡帕(1913年-1954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距离炮火还不够近。”——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同样也是今天无数战地记者的座右铭。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的镜头。当时卡帕和这位战士一起在战壕里,战士冲出战壕的一瞬间不幸中弹,卡帕则下意识地按下了快门。这幅并不十分清楚的照片随后发表在《生活》杂志上,因为内容震撼,轰动了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和卡帕一起在西班牙战场上穿梭的,还有卡帕的女友摄影师葛尔德·达娜。正是这场战争夺去了达娜的生命。有了切肤之痛的卡帕,从此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卡帕其实只是一个假名字,安德烈·弗列德曼才是大师的真名。在一篇自传中,卡帕透露,“卡帕”是早年用来营销自己摄影作品而虚构的所谓法国摄影大师的名字。

  1954年,卡帕拍摄越战,组照《越南的悲剧》引发轰动。不过,越战也成为卡帕摄影生涯的终点。一天,在走出战壕散步想找找有什么可以拍摄时,卡帕误踏地雷身亡,时年41岁。

  正如卡帕的战地手记取名《失焦》一样,传统摄影上重要的指标焦距、光圈、快门速度在他的照片里都无关紧要。相比用生命摄影的卡帕,这些数据的确可以被完全忽略。卡帕不仅是生命和才华对技巧的完胜,也是战地摄影的终极定义。

  玛丽·科尔文(1956年-2012年)

  “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玛丽·科尔文

  战地记者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在历史上,有不少女性战地记者在战争第一线出生入死,以女性的视角来报道残酷的战争。玛丽·科尔文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战地女记者。科尔文现年55岁,出生于纽约。她是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的资深记者,30年战地记者生涯中,她在业内以大无畏著称。2001年科尔文采访斯里兰卡内战时,被手榴弹碎片击中失去一眼,从此佩戴“独眼龙”眼罩成了她的标记。

  2012年2月,科尔文利用一辆摩托越野潜入叙利亚国境,以突破叙利亚政府为防止外国传媒报道反政府示威而实施的封锁。进入叙利亚境内,科尔文逗留在霍姆斯西部的巴巴艾玛区内由自由叙利亚军临时搭建的新闻中心,而2月21日晚,科尔文透过卫星电话分别向BBC、Channel4、CNN及ITNNews等新闻台报道当地现况。

  2月22日,霍姆斯的临时新闻中心被叙利亚军队攻击。科尔文与法国摄影记者RémiOchlik在逃离时,火箭击中附近,造成此二人死亡。叙利亚军队表示要杀掉“任何踏足叙利亚领土的记者”以阻止关于平民死亡的报道。科尔文所制作的最后几条新闻之一于21日在BBC播出,她声称在霍姆斯发生了很多悲剧,“今天,我看着一个幼儿死去——非常可怕,一个只有2岁的孩子被击中,弹片钻入了他的左胸。医生只能说:‘我什么都做不了。’孩子的肚子一起一伏,直到他死亡。这样的事情不断在发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