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桥绝活盘杠子将获政府扶持 清末民国风光一时

2012年04月18日 09:1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曹师傅在家中指导孩子进行杠上训练。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既是一家三口的卧室也是训练房。本报特约摄影 姜真

曹华德表演天桥绝活“盘杠子”的经典动作——杠上翻飞。本报特约摄影 姜真翻拍

  记者 巩峥 通讯员 费秋林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天桥绝活“盘杠子”,如今面临失传。昨天,记者从西城区政府获悉,为了拯救这项曾轰动天桥、给老北京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民间技艺,该区正在紧急制定民族民俗体育项目保护办法,以期薪火相传。

  “盘杠子”,是指在特制的单杠上作出多种高难动作,它将技巧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所用的杠子,是杠径与碗口粗细相当的特制龙凤木杠子,杠子和支架都雕刻有飞龙图案,左右两侧分别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凤凰造型,因为木杠子自身具有弹性,两侧的凤凰可以随着人的动作而摆动,形成人在中间飞、两边凤凰舞的奇景。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盘杠子”等传统民族民俗体育项目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培养出更多的接班人,西城区体育局目前正筹划会同相关部门、有关专家开展研讨活动,制定出一套传统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办法。

  西城区体育局副局长白钢说,区体育局初步的想法是对“盘杆子”这类抢救性的绝活提供一些训练必需的物质帮助,比如资助一些训练的器材,让传承人能够全面学习“盘杠子”传人曹华德传承并发展而来的200余个动作。另外,如果传承人有需要,区体育局愿意提供训练场地,给传承人更宽阔的训练空间。

  探访

  祖孙三代惨淡传承“盘杠子”

  曾轰动老天桥的千年绝活“盘杠子”,为老北京人津津乐道。可如今,观众是否还能一饱眼福?谁也不敢打包票。记者探访了“盘杠子”传人——年近九旬的曹华德。透过曹华德祖孙三代的顽强坚守,或可窥见眼下传承这门技艺的紧迫。

  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小屋被平分成了两半,一半是一家三口的卧室,另一半是“练功房”。曹华德祖孙三代挤在珠市口的两间小平房里。由于年事已高,曹华德已不再表演“盘杠子”了,拿过接力棒的是他的儿子曹安来。

  8年前,当时的宣武区政府出台了《天桥民俗文化挖掘、抢救、保护方案》,要召集老天桥的艺人再回天桥后,已过八旬的曹华德当即召集家人,毅然决定举家从安徽回到北京,回到天桥。“我们这一辈人中,练杠子的就只剩我一个人了。所以,我不得不回来。”

  “来北京之前,因为迫于生计,我就放弃了继续研习,回北京后才重操旧业。”然而,曹安来和妻子回到北京后都没有工作,只能靠老人的微薄退休金生活。为了生计和支付父亲的医药费,曹安来不得不想尽各种方法养家糊口,手头的绝活也渐渐变得生疏。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曹淋锦荣的身上。

  曹淋锦荣4岁起就开始练习“盘杠子”,至今已有7年功力。和过去曹华德父子练功的把式龙凤杠子相比,小锦荣的练功把式就是支架上横着一根木杠。受此限制,小锦荣能练的动作、招式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小时候练的动作也因受空间的限制而被迫荒废了。

  “上学前是天天练,上了学后是周五下午和双休日练,现在只让他周五练了。”在曹安来心中,一方面也希望“杠子活”不在他父子俩手中丢掉,另一方面,没有场地、没有空间、练功装备不齐全、耽误孩子学业等因素又让他对“杠子活”的传承失去信心。“我们曹家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还是需要社会、政府的支持。”从曹华德老人的话语中感觉到了他的急切和无奈,怕这门技艺在自己这里失传。

  钩沉

  杠子绝活曾轰动天桥

  “盘杠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清末、民国时最为风光,它以其高超的空中技巧表演和训练有素的整体配合,征服无数观众,曾在卧虎藏龙的天桥地区独领风骚。如今再次提起“盘杠子”,天桥老一辈的街坊都会提到曹华德这个名字。

  曹华德1923年生于天津,在家排行老二,打4岁起就跟父亲曹凤鸣学艺并在天津“三不管儿”地界儿卖艺。1935年前后,曹华德和哥哥第一次在父亲的带领下来京献艺,曹氏兄弟一亮相,立刻引起了轰动。“我们使出了‘倒爬腿子’和‘云中飞燕’等绝活,观众像疯了一样跑来观看。”曹华德一家刚到天桥,就凭借着自己的功夫,在短短的1个月零3天的时间里,挣了130块大洋,这在当时的天桥鲜有所闻。

  “盘杠子”的招数花样繁多、变幻莫测,杠上活分上、中、下三路,“把活儿”也叫“上把活”,有顺风旗、拿大顶招式;“中把活”有云中飞燕等;“下把活”有拉鸭子等。而上杠的动作更是敏捷而且奇特,比如,表演者先倒立于地,以脚面钩杠,然后轻轻摆动,而后旋转身体,用两手撑于杠上,最后是两个后空翻单手或双手倒立于杠上。单是这一两个利落而惊险的上杠动作,就能赢得观众的“碰头彩”。

  曹华德的父亲对他们哥几个都有过严格的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都是“二五更”的功夫。功夫不亏人,曹华德弟兄们都练得一身“杠子活”绝技。

  久而久之,曹华德哥几个的“杠子活”在天桥开始家喻户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知道他们。人们都说,曹家的“杠子活”地道,就像在杠子上飞一样,尤其在杠子上亮相时,双脚钩住一边的杠子,屁股坐在另一边杠子上,身体顺势后仰70度,再加上其雕龙画凤的杠子,杠子两头装饰上凤头,真有些飞的感觉。

  时间到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曹家的“盘杆子”迎来了新的时代,并于1951年成立了“鹏飞杂技团”,而当时的曹华德已是28岁,正是血气方刚、年轻力壮。到了1952年,曹华德又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先后到过学校、工厂、部队等单位进行表演,并且在华东警备师表演后,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鼓励。

  那一时期,经过钻研改进,“盘杠子”的动作由108个发展为200余个。1975年,曹华德为了自己的家人搬到了合肥,谁知这一去就是半个世纪。

  在安徽的岁月里,曹华德老先生没有将功夫放下,同时在部队里面教了不少学生。“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晚辈能够全部学到。”曹华德说。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