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味儿话剧留下老北京文化 老舍之后谁能接班?

2012年04月23日 12:3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刚刚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落幕的话剧《卤煮》,虽然是小剧场话剧,每场仅有二百多座位,也没经过大肆宣传,却在微博上好评一片,而且靠着良好的口碑加演两场还一票难求。《卤煮》满台三十多位演员,一水的京片子话,故事是北京30年人情冷暖,被不少观众认为是久违的新京味儿话剧代表作。该剧没有一个职业演员,排练也同样采取了《茶馆》集体创作的方式,该剧在3年时间里仅演出二十多场,就在于这不是一部常规运作的话剧,剧中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他们白天是公务员、白领、音乐人、编辑,下班以后赶到剧场,凑在一起演《卤煮》。导演黄盈将自己这出京味儿小话剧带到北京人艺这座京味儿话剧的大本营来,胆子不小,能取得如今的成功更是难得。

  京味儿话剧不乏好作品,老舍《茶馆》这部至今还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吸引了多少后来者前仆后继地借鉴与模仿。不得要领的作品暂且放在一边不表,就说这几年从影视剧到话剧舞台都掀起一阵“京味儿热”,影视剧里的《大宅门》今年七月也将被搬上舞台,话剧《天下第一楼》被改编为电视剧,老舍的《四世同堂》被改编成话剧全国巡演,此外还有几年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来首都剧场演出,由焦晃主演的《正红旗下》,北京人艺上演的《龙须沟》、《骆驼祥子》,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王府井》、陈建斌主演的李龙云剧本《天朝1900》,这些戏都制作精良,并在演出时形成热点。同时也可以看出“京味儿话剧”的大旗从未倒下,一直到这部刚刚演出的《卤煮》,明眼人一看,其实也是奔着成为经典的方向努力着,并已形成一个大剧场话剧的结构框架,具备了一个好坯子的雏形。

  那么,老舍之后,谁能成为京味儿话剧的接班人?

  京味儿话剧让正在消失的老北京文化留下来

  排一出京味儿话剧,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能说一口地道北京方言的演员,但从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再到北京人艺30岁左右的年轻演员,北京籍的肯定凑不够一台戏。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前两年,北京人艺在排演《骆驼祥子》时就曾听到群众演员一口大碴子东北口音的台词被逐字矫正着。这也是京味儿话剧面临的最大难题,也只能通过时间来潜移默化地让演员们身上多一些“北京味道”。而对于模仿《茶馆》痕迹很重的这部《卤煮》来说,黄盈导演选择了京籍“非职业演员”攒班底,在“表演”和“京味儿”的两难选择上,黄盈巧妙躲过这一难题,起用“非职业演员”固然有表演上的风险,但他们在台上演的就是自己,说的就是平日里聊天的话,所以也能达到相对放松的表演方式,取得不错的效果。

  此外,排京味儿话剧的另一大难题就是,随着北京城的都市化,很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是太了解,比如那时候老街坊之间的亲密无间,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里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甚至每家晚饭吃什么都是大伙谈论的话题。夜不闭户,甚至上街都不锁门,就是很多老北京的生活状态,因而也特别容易碰撞出“戏”来,《卤煮》在服装、道具上显然下了一番功夫,“的确良”衬衫、喇叭裤、片儿懒鞋、蛤蟆墨镜、牛皮女式书包、塑料桌布,这些化作这出戏里的“时代符号”,让人看着温暖亲切。因为,老北京文化正在迅速消失,短短十几年,这种生活方式消失的速度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成反比的,所以,只好通过戏剧等艺术形式把文化的脉络留住。

  老舍之后,谁能成为京味儿话剧的接班人?

  何冀平

  代表作《天下第一楼》

  从小在北京长大、陕西插队的何冀平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来到北京人艺,当年在创作《天下第一楼》时,她不仅跑到全聚德体验生活长达三个月,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曹禺、于是之这些大学问家的指点,逐句推敲、字字揣摩,终于练就了这部可以留在人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让何冀平一举成名。虽然成名之后,何冀平移居香港,并转战影视剧,先后有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等不少佳作问世,可惜在香港这个环境下,舞台剧的创作有所懈怠,除了《德龄与慈禧》,演出的作品并不多。但一部《天下第一楼》也足以让何冀平的名字在人艺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龙云

  代表作《小井胡同》、《天朝1900》

  虽然几年前,著名编剧李龙云将人事关系从北京人艺调到国家话剧院,但他的血脉里流淌着北京人艺的精神和“京味儿”化浓重的幽默精髓,由他编剧的《小井胡同》是中国话剧史的必修课。李龙云是一位多产的编剧,他根据老舍未完的《正红旗下》改编的话剧赢得一片赞誉。此外,《天朝1900》是李龙云的又一力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成为当时的热点。

  过士行

  代表作《渔人》、《棋人》、《鸟人》

  过士行不但是“京味儿话剧”的代表人物,也是通过林兆华导演力荐,第一个将京城“闲人”作为主角搬上北京人艺舞台的。可以说,林兆华导演改变了过士行的人生轨迹,从一名记者在积累了相当多生活素材和广泛阅历之后,成为一名风格独具的编剧。除了三部“现任三部曲”,过士行的《厕所》、《火葬场》等话剧作品也都有很明显受到《茶馆》影响的痕迹,过士行执著于话剧舞台,近年来除了编剧也开始做话剧导演,佳作不断,艺术生命力旺盛。

  郭宝昌

  代表作《大宅门》

  能流芳百世的作家不一定是靠数量取胜,曹雪芹毕生只有一部《红楼梦》,而郭宝昌大器晚成,也同样是将毕生精力倾注到《大宅门》的作品中,该剧打破了“京味儿”大戏只在北方有收视市场的局面,在大江南北都形成一股热潮,在普及北京方言上也功不可没。自此,北京人艺的大戏开始向长江以南地界推广。今年,由郭宝昌亲自执导、携手青年编剧刘深反复打磨,根据《大宅门》改编的同名话剧将作为国家话剧院的重头戏推出,格外值得期待。

  田沁鑫

  代表作《四世同堂》

  田沁鑫是为数不多的女话剧导演,也是为数不多的创作型导演,她导演的作品几乎都是她本人编剧的,虽然最近两年有过《明——明朝那些事儿》、《大家都有病》等创作不稳定期的出现,但在她的多数作品里都有一种执著的力量,这部《四世同堂》也是田沁鑫的心血之作。田沁鑫是老北京人,对北京题材的热爱和北京话的把握在这部《四世同堂》里有非常好的体现。

  ■《卤煮》台前

  视觉与听觉“很北京”

  强烈的时代感从正式开演前就侵入观众席。进场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在剧场里反复播放,《冬天里的一把火》、《爱你在心口难开》、《渴望》等一系列年代老歌一首接一首。演出在悠扬的鸽哨声中开场,卖卤煮和卖爆肚的两个老手艺人,在胡同里交换过对手艺的看法后,卤煮店里的好戏正式开场。

  舞台上,老北京胡同里一家只有三张桌子的狭小卤煮店,房子略显陈旧,灶台擦得锃亮,桌椅板凳都是不久前新换的,角落里还特意摆上当时时髦的“三大件”之一的电冰箱,写有“何记卤煮”的老匾气派地悬挂在店堂中央。正当饭点,食客的谈笑声、碗筷的碰撞声以及菜刀的剁料声响成一片。一位老食客正和年轻街坊讨论天安门城楼对游客开放的问题;同桌的外地青年因把脚搁在凳子上遭到本地人呵斥;另一桌上,一桌子人的注意力都在“鸟人”新得来的一只好鸟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第二、三幕同样有带时代感的音乐响起,从《泰坦尼克号》到《北京欢迎你》,直到最后一幕推土机的声音。观众随着这家小卤煮店命运的变化,穿越过了几个时代。

  ■《卤煮》幕后

  非职业演员“北京产”

  话剧《卤煮》中没有一个职业演员,排练同样采取了《茶馆》集体创作的方式,该剧在3年里仅演出二十多场,就在于这不是一部常规运作的话剧,剧中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他们白天是公务员、白领、音乐人、编辑,下班后赶到剧场一起演《卤煮》。在剧中,他们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生活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北京人。

  在《卤煮》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每晚演出一场要两个多小时,但小剧场只有两百张票可售,这么多演员,成本就很大,又都是非职业演员,如果一两个人有事儿或出差,戏就演不了。即便每场爆满,分给每个演员的报酬也就是一个往返路费,可以说,这个戏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态、非流水线”运作的小戏,能演出只是凭着所有演员对这个戏的喜爱和观众的捧场。对他们来说,演戏只是生活的调剂,也正因此,这个戏就像那碗“热心热肺”的卤煮一样,透着温暖和诚意。

  ■导演意图

  黄盈:新京味儿话剧有时代色彩

  一名为“北小京看话剧”的网友评价说:“《卤煮》好像一台缩小版的《茶馆》,更确切点儿,是一台当代版的《茶馆》。剧本不乏令人难忘的台词,把北京人话里话外那点哏儿劲儿,那噎人不打磕巴儿的话写到位啦!演员高矮胖瘦,声音各有缺点,但重要的是,演员的气质跟角色都很贴近,让人信服。”

  其实黄盈导演的巧妙就在于排戏时找的不是演员,而是角色,比如戏里扮演记者的杨萌,原本就是一名记者,在戏里她从平面媒体跳槽到电视台,后来又办网站,正是从一个人物出发,透视二十年来传媒的变化。又比如剧中的“的姐”,最开始开的是奥迪,刚改革开放时月入八千,属于“大款”,到后来为交车份儿发愁,也反映了出租车行业几十年的变更。这种“时代感”在剧中每个人物身上都有。

  莫言曾说,一个优秀作家的作品必然触及“母亲、故乡、童年”三大元素,这些构成作家最熟悉的生活,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黄盈导演从小在北京长大,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已积累了《枣树》、《卤煮》、《马前!马前!》三部京味儿话剧,被合称为黄盈的“新京味儿三部曲”。对于“新京味儿”和“老京味儿”的比较,黄盈认为,新京味儿的呈现,其中带有更多时代进程的色彩,这也是黄盈为“新京味儿”话剧贴上的标签。

  晨报记者 和璐璐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