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爱玲首译《老人与海》 连跨界都依然传奇

2012年05月09日 19:36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参与互动(0)

    张爱玲与海明威,从读者角度看,二者似乎很难交集。但事实上,这样的“关公战秦琼”在60年前就发生了。尽管“张译”的文学价值褒贬不一,但作为《老人与海》的中译第一人,张爱玲连跨界都依然传奇。文 黄哲

  张译《老人与海》好与不好见仁见智,但海明威的简洁准确明显影响了张后来的写作。


    日前,张爱玲译著《老人与海》首次出版了中文简体版,加上同册出版的《鹿苑长春》和《睡谷故事》,她的全部外国小说译作在内地读者面前首次亮相。“如果没有翻译家张爱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读者那里的张爱玲也是不完整的。”《张爱玲全集》的主编、藏书家止庵如是说。

     这本《老人与海》正是《张爱玲全集》中的译文集部分。这本“张译”不仅如之前张爱玲的每一部遗作一样,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且充满了陈年“案头清供”可寻味。


    为什么又是张爱玲?还有个“范思平”

    近年来,随着张爱玲的遗作纷纷重见天日,内地读者也越发熟悉宋以朗这个名字——那是张的遗产继承人。但宋以朗的父亲宋淇之所以会成为张爱玲后半生的挚友,缘起就是因这本《老人与海》。

    60年前,宋淇在美国驻港新闻处译书部任部长。他在旧信中曾写道:“……不久接到华盛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遂登报公开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最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几章来,麦君(时任“美新处”主任麦卡锡)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

    1952年9月,海明威的原著刚在美国《生活》杂志刊出,12月,《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初版便面世了。但据出版方原香港中一出版社的档案显示,此版作者的大名却赫然写着“范思平”。“这似乎不太符合张爱玲早就标榜过的‘出名要趁早’,但完全合情合理。”张爱玲研究权威、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解释说。

    张爱玲当时境遇不佳,正如她在自传里提到那样,“我本来对翻译这些小说毫无兴趣,但需要稿费十分迫切”,否则以她在华语文坛的地位,也不会看报纸广告应征了。二来“她初来乍到,不知道香港文坛的水有多深,又遭遇过别人的冒名伪作,因为爱惜羽毛,她在‘美新处’也用过‘爱珍’的笔名”。

    可惜初版及二版均已散佚,这次的内地版也以同一家出版社1955年三版的版本为准。我们看到的版本还有再版译序:“我对于海毫无好感,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现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世界写作者最高的荣誉。虽然诺贝尔奖金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的毕生事业为衡定的标准,但是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别提出《老人与海》这本书,加以赞美。”

    大作家提译笔,信达雅难称第一?

    对于张爱玲来说,翻译原本只是生计所迫的副业,但这都能被“第一人”的馅饼砸到头上,不能不说她的确是“出名要趁早”。读过译林社引进的台版余光中译本《老人与海》的,都记得余老的译序里写到,他自己在台北《大华晚报》上的连载是最早的中译本。有意思的是,余老的“夺冠庆祝”被历史证明是乌龙了。“余先生的连载到1953年1月23日刊完,张爱玲版是1952年12月首发的,就算是31日,余先生也晚了23天,只能屈居亚军了。”陈子善介绍说。

    在序中张爱玲说道,“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止庵认为,张爱玲的翻译与海明威的电报代码式的语言,有着一种默契的暗合。止庵以最为经典的那段对老人眼睛的描写为例作比较,吴劳译: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余光中译: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张译: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张译’是典型的‘直译’。在我看来,直译的好处是不以所谓‘汉语的美’(其实常常是不美,如滥用成语之类)以取消原文的美。”

    对此,作为目前《老人与海》在内地发行最早、群众基础最深的版本的译者,资深翻译家吴劳颇感不平。“所有的译本我都作过比较,张爱玲只能说是第一个翻译的,但她的译本绝对称不了‘第一’。首先,《老人与海》里有大量西班牙语,张爱玲就未必把握得好。作家来翻译,有时容易浮在面上,而且他们对一些硬伤和所谓小节有时也会觉得无所谓。”

    吴老先生的批评不无道理。如果说把“不说废话原教旨主义者”海明威的原著被张翻厚了一倍,还能称是“电报式直译”,可归结为中英语境之别,但张译的硬伤的确是个问题。以老人遇鲨鱼那段为例,张译“去吧,加朗诺,溜下去一英里深”令人莫名其妙。其实,“galano”是拉美西语里对鲨鱼的俗称;再如老人和孩子聊棒球比赛,“我研究研究”出自没上过一天学的渔童之口,也的确有点雷人。

    但老话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更何况那时的张爱玲只是个刚过而立的年轻女性,又是生计所迫才吃了翻译这碗饭。“海明威(1952年)九月原著出版,张爱玲十二月就去了日本,也就是说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在陈子善看来,急就章的白璧微瑕是在所难免的。但忠实地呈现这些,正是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又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等著,张爱玲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3月版,29.5元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