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剧场在西安属新生事物 票房得靠“舶来品”

2012年05月10日 09:40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参与互动(0)

   相比较大剧院,小剧场有着不少自己的优势。座位少,舞台小,互动更强,让小剧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了时尚标签。小剧场期待着大市场,期待成为文化民生的领头羊。然而在西安,小剧场作为新生事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火。那么,西安小剧场的经营现状是怎样的呢?记者就此进行专题采访,深入西安主要的小剧场,试图找到答案。
  秦腔:低端人不爱高端爱不起
  秦腔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化,都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平日里有不少市民会聚集在一起唱唱秦腔,这足可见秦腔在西安的高地位。然而尽管爱好秦腔的市民很多,但秦腔小剧场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有着百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就是一个例子。
  投入了大量资金整修的易俗社小剧场,用青砖铺地,红木家具做桌椅,又请来名角唱戏,让人一下子觉得上了档次。照说门脸漂亮了,应该会有更多人来,可是钱反而赔了。原因就是票价也上去了。可以想象,秦腔、京剧需要的是名角的艺术。对剧院来说,没有知名艺术家撑场面,观众肯定不买账,但请名角成本又实在太高,于是就成了这两难的局面:低端人不爱高端爱不起。小剧场只能慢慢摸索,找到平衡点。
  儿童剧:全靠天气做媒
  儿童剧院在西安算是少之又少,儿童剧的发展也相当缓慢。目前西安仅有几家剧院在做儿童剧的演出。如果让西安的孩子每年都能看上一部真正意义的儿童剧,算下来要好几十年才能轮上一次。有人为此提出疑问,照此分析,儿童剧市场应该非常红火,但现实情况并不景气。对此,中贝元小剧场的总经理李黎也表示很无奈,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儿童小剧场已经渐渐在咱西安站住了脚。但是,一个是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个就是小孩子受限非常多,导致儿童剧还是发展不起来。
  李黎戏称,像她们的儿童剧院,就几乎完全在靠天气和节日做媒。李黎解释说,因为是儿童剧,都是在家长有空的时候才能带孩子来,所以平常只有周六周日会有比较多的观众。小孩子怕冷怕热,容易生病,所以一旦刮风下雨,上座率就会骤减,而如果风和日丽,观众就会多很多。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也没办法。
  话剧:要票房还得靠“舶来品”
  话剧在西安是门小众艺术,愿意坐下来看话剧的人原本就少。观众少收益自然跟不上,于是很多作家为了生存不愿意从事话剧创作。那么,没有好的剧本自然演不出好的剧目,这就让原创话剧在西安很难生存。像是人艺话剧小剧场,要票房就基本得靠“舶来品”。
  陕西省资深话剧人胡老师表示,因为话剧小剧场在西安刚刚起步,想获得市场,就得靠带动。通过对好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借鉴,可以使得话剧市场越来越活跃。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大,受众面广,能为话剧带来更多的关注。当话剧“有利可图”时,就会有更多的作家愿意写话剧剧本,能使得我们自己的话剧慢慢壮大起来。不论是“舶”自成名的电影电视还是经典话剧,都是一种方法。如陕西版话剧《乱套了》就是将一部风靡全球的经典喜剧改编为陕西话版。名气带动受众,再接上地气,才让这部“舶来”的话剧好评如潮。
  相声:这是白领的消遣文化
  从2007年第一家相声社在西安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而这五个年头里,相声社虽然陆陆续续的越建越多,可是发展还是比不上大城市。珍友社的班主衡小珍说,其实说白了就是相声这行业没钱。相声是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愿意投身相声这门艺术的人。但现在大多在台上表演的都是半吊子,很少有专业人士能坚持下来不走。这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衡班主觉得相声是白领的消遣文化。他表示,相声一直是城市当中的平民文化,看起来贴近生活,也通俗易懂,应该挺受欢迎。但是,相声要存活就要有收益。像我们这儿一场票价50元,没有几分闲钱,是很难愿意花钱来看的。不过他相信随着西安的发展,相声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杜鹏实习生谢燕南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