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单向街书店遭遇房租大涨:无处安放的乌托邦

2012年05月24日 16:26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5月17日,北京单向街书店创办人之一、搜狐网前总编于威发出微博称,单向街图书馆(即单向街书店)遭遇房租大涨,面临经营难题,引来人们对单向街书店的担忧。因为近两年来,实体书店不断因为房租租金问题导致经营困难而倒下在全国各大城市时有发生。

  单向街书店从2006年创办,经历一次搬迁,现在店面在北京朝阳区颇为时尚的国际商区蓝色港湾内,已经成为很多京城读者喜欢的书店。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活动,几乎场场爆满。这次曝出问题,引发很多读者的忧心。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于威说:“有一点是明确的,单向街图书馆决不会消失。”

  单向街的迷恋

  于威在微博上称:“从2006年开始创办的单向街图书馆,目前遭遇了一点危机:合约即将到期,房租大涨,无以为继。7年前,几个朋友的即兴之作,让这个独立书店有了生命,7年后,它成为北京一个罕见的湿润的公共空间,交织了个人的理想、开放的态度、文化的栖息、思想的对撞。一定不能让它变成一个愉快的回忆。我们要拯救单向街。”

  单向街图书馆由知名传媒人于威、许知远,著名出版人杨文轩等人筹资创办,2006年1月1日在圆明园正式开业。自开业以来,单向街以高品质的书籍推荐、免费的文化沙龙闻名,很快就成为北京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2009年10月,单向街搬迁至蓝色港湾,并一直以举办各种文化沙龙而著称。

  书店的名字“单向街”取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而书店本身也恰如其名,长长的一个走廊,笔直明亮。书店的宗旨:WeReadTheWorld,就印在书店出版物的扉页上。

  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覃里雯与法治周末记者聊起了书店初创时的故事。

  2006年,单向街书店由许知远、吴晓波、于威、覃里雯、张帆等13人每人出资5万元入股,创办了“单向街书店”。“当时我们一大群人刚刚从《经济观察报》辞职,突然间觉得自己又闲又穷,很想做点喜欢的事。大多从事传媒行业者读书不但是业务需要也是精神追求。大家喜欢看书、喜欢书店的这种感觉,所以心里总有一个‘一间干净明亮的咖啡馆’的憧憬,也一直以来梦想自己有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这成为他们创办书店的最初冲动。

  2006年北京的书店缺乏多样化,尚未有欧洲小型书店的形式。“那时候的书店就是售书,咖啡馆就是咖啡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形式还没有。像欧洲一些国家、美国的中产阶层,即使是在还没有成为中产阶层之前的学生,仍然有许多可以去的地方。而我们这边就很少。”覃里雯回忆说,“去过欧洲、美国之后就觉得书店和咖啡馆结合的感觉特别好,就特别希望我们自己能有这种书店,有点散漫、更加开放的特色。”

  而2006年的覃里雯“收入不高还要养一家人”。“当时我们一大群人里只有于威有车,她就开着车,我们一大群人四处找地方,因为没有钱,最后选中了圆明园里边的一块地方”。

  最初的单向街图书馆位于圆明园东门北十二间院的长廊。很多人觉得,要在这个非商业区的偏僻角落投资书店,创办者确实勇气不小。

  覃里雯说:“当时的院子加上屋子总共有400平方米,屋子是一个长条的形状,冬天奇冷,春天和秋天都很舒服,因为交通不便、读者来一次不容易,客流量实在太少了。”

  于威告诉记者:“单向街的名字是我起的,我就是很喜欢本雅明的那本书中文化人对美、对精致的一种坚持和追求。我提出来大家也都同意。”

  为书店投资的13个股东,都不是以书店为主业的,“大家都拿出一些钱,一共集资两次,从开始就没有抱着一个营利的态度去做,所以开始选址在圆明园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于威介绍道。

  渐渐地,单向街书店有了生命,很多学生、知识分子、艺术家等一些有人文情趣的人,发现这个地方之后就慢慢地喜欢上它。

  一个院落之于一个书店,就好像伍尔芙笔下一所房子之于一个女人。院子有了,沙龙主讲人呢?于威称他们能够请来华人中最出色的人来做讲座。沙龙主讲人经常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导演、戏剧工作者,不一而足:陈丹青、梁晓声、赖声川、费大为、张亚东、洪晃、严歌苓、张悦然、春树……沙龙形式从诗歌朗诵到电影研讨、从新书签售到公益画展,非常丰富。而在国内,能像这样由私人出资办的这类高级免费沙龙还寥寥无几。

  开馆以来,单向街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但每周的沙龙信息,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在单向街网站和豆瓣网站发布,而单向街正巧赶上了近年来在网络上正逐步走强的口碑营销(所谓口碑营销,就是在网上通过网友试用点评,并将大量点评信息整合的服务,通过这一服务,为网民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购物参考)。豆瓣网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尤其是以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及白领为主,而单向街独特的文化路线正好受到了当下许多追求人文气质和独立个性的年轻人的追捧。

  在2006年首届民营书业评选中,单向街荣膺年度优秀小书店。2007年,六人行、魔时、和讯等网站和各大高校的BBS上纷纷转载单向街沙龙信息,国内一大批甚至不远从香港、台湾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络绎不绝。现在单向街图书馆会员数量已经达到3000多人。“这是创立之初,我们不曾想到的。”覃里雯说。

  而读者迷恋单向街的理由很简单,“现在很难找到一家像单向街一样,在一个自由开放、绿树环抱的场所读书,能与顶级作家、编辑、导演、音乐人一起交流”。这种经济上不能营利的文化项目还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形式上是一个书店,实质上是一个社群,每一个人在这里会激发起一种不一样的热情,形成不一样的感觉。书店店员告诉记者,经常参加书店活动的忠实读者在圈子里起码有千人以上,每个周末的沙龙来宾都会爆满。

  天堂般的感觉

  圆明园时期的单向街书店神秘指数极高,吊足了来访者的胃口。路线是这样的:从圆明园东门进,右转,经过停车场左转,再走上一段碎石路,就看到竹篱笆上方的一个箭标—————“单向街图书馆”,十米长廊的篱笆栅栏、碎石子路过后,在浓阴密布下左转右拐,还在迷糊和疑惑间,单向街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200多平方米的院落,院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树木,树叶茂盛。长廊里依次摆着十几个米黄色的二人沙发,坐上去软绵绵的,旁边就是修长的立地玻璃,柔和的阳光挥洒进来,温暖舒适,院子里随意地摆着十几张铁腿的玻璃桌子,桌子边是藤椅和帆布椅子,透过婆娑摆动的树叶,小院里洒落着金子般的阳光。

  书店的老板许知远这样描述单向街书店:“直到天花板的书架有30米长,大约需要2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如果你赶上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会暖洋洋、懒洋洋地打到你身上。冬日里晒晒太阳,夏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单向街忠实的读者都还记得当时在圆明园书店的样子:走进店内,放眼望去,整个南面墙挂满了巨大的黑白肖像画,都是世界上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大师,其间当然有店主喜欢的本雅明。而北面的一整排白色书架也十分引人注目。一面30来米的书墙依次罗列着英文原版书(非卖品)、二手书、传媒、哲学、社会人类学、传记等。由于创办者多是媒体、出版的从业者,他们有着超于常人的行业知识或专业敏感,因此单向街以新闻出版及传媒方面的书籍丰富多样为特色。

  很多读者有这样的感觉,“书店的老板大概是个画家,书店内部搞的很小资……像一缕清新的风”,而且圆明园北部正是著名的画家村。“书店里面书不多,但是精到,最大好处是到处都是座位可以慢慢翻阅。人家本来就叫li-brary(图书馆)嘛,看书为主,卖书为辅。书是7.5折,对于学术著作来说很便宜了……”

  画家刘小东对书店评价道:“这个小书店,是我见过最美的。这么大的城市,能保留这么一个小小的安静的乐土,很不容易。朴素、简单、有情怀、有品质,它是世界一流的。”

  无处安放的乌托邦

  但热闹和利润毕竟是两回事。单向街不能回避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在这个商业社会,理想的乌托邦将向何处安放?这是个问题。

  由于经营困难,单向街要从圆明园搬迁,当时有粉丝在豆瓣上发帖呼吁大家每人捐100元,把单向街留在圆明园。但商业现实是残酷的,经过慎重抉择,单向街还是搬离了圆明园宁静的小院。因为这时候,许知远等也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单向街是个书店,也是个生意,只有赚钱才能生存下去。2009年,单向街书店从圆明园搬迁至北京东四环的商圈蓝色港湾。经过UGG、GUESS等国际大品牌店,沿着蓝色港湾的街道往前走,远远会看见单向街小小的牌子。

  事实上,为了维持运营,单向街陆续策划、出版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再版)、《中国纪事》、《苏丝黄的世界》等七本书。许知远说:“所得的全部版税都捐入书店日常运作,每年13个股东还得把大约十几万元的亏空补上。”

  覃里雯告诉记者,单向街书店通过举办活动、圈里人口耳相传,志趣相投的人越聚越多、相对固定、进而形成了一个品牌,有不同文化追求的人也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这里很舒适、很自在,没有压迫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这里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现在单向街出现经营危机,很多人在呼吁,在帮他们想办法。

  她说:“现在租金每年要增加60万元,对于这样一个半公益性质的项目还是有相当困难的,靠个人能力来实现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我们又都懒散,所以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可以盈利的项目来做。”但他们经营单向街书店也很努力,“很多用来书店为生的方式,配套的文化服务,比如发展会员制、针对个体读者定期推荐购买图书等,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遇到了这样的租金困境。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租金无疑是最大的问题。”

  单向街书店迄今举行的400多场讲座都是不收费用的,国内大部分著名作家包括国外一些知名作家都很乐意来单向街与读者进行交流,没有人提出要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据覃里雯介绍,单向街书店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次商机、合作机会,但最终因为他们实在是舍不得放弃这种半公益的性质而选择放弃了挣钱的机会。“欧洲很多小书店是有一个世纪的财富积累,个人的书店、博物馆、画廊往往有一个家族财富积累做基础,通常是有房产作为基础,所以类似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而我们这些文化产业就像一盆小花,如果一段时间不浇水就会枯萎,需要不断的浇水,生命非常脆弱。”

  实体书店也受到来自网络的影响。在书店看书、再回到网络上去购买已经成为很多人买书的一种习惯。网络图书的低折扣吸引着大批购书者,实体书店受到了很大冲击。

  于威谈道,不论是连锁书店还是独立书店,实体书店本身有房租的负担,而且书的折扣又很低,同网络书店是没办法竞争的,“在我们的脑海中从未出现过通过这个书店能赚钱的想法,但我们希望的是它能够在自身运作中达到一个盈亏的平衡点,它自己可以支撑自己,这样它也才能够走得更为长远。因为让投资人一轮一轮地往里边投入肯定也不会是一个好的运作模式”。

  于威介绍,之前在圆明园开店的阶段是亏损的,搬到蓝色港湾就是考虑到在商业区交通便利,日常能有一个基本的人流量来保证一定程度的盈利。“在蓝色港湾三年的时间里也实现了它的盈亏达到平衡,因为雇佣10个店员也是一个很大的开销。现在房租突然提高,打破了这个平衡点。”她说,“三年前我们租这个地方时蓝色港湾还没有人气,而单向街当时已经是一个品牌了,房屋出租方对它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在房租上给了我们很大的优惠。”

  然而今非昔比,而今这里已经人潮如涌,商业区的租价已经不是一个书店所能承受的了。“因为已经习惯了,我们不想搬离这里,涨出来的房租我们看看能否消化掉,但实在不行也只能搬离。”于威无奈地说,“我们在近几天也在积极地和业主谈,希望能够在房租上有所让步,让它生存下去。另外我们也在想办法寻求其他渠道的帮助。从现在谈的情况来看,租金成本肯定是要加大的,只是是否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问题。”

  单向街是否将再次搬迁?许知远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与各方沟通。于威强调,能够明确的是:“单向街肯定不会消失。”

  毫无疑问,单向街会走下去,没有尽头。

  记者孙政华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