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批评家雷达:生活始终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012年05月25日 17:36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生活始终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在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如何为人民”、“如何去服务”就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践行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讲,只有遵循和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坚持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根本观点,才能真正和更好地实现文艺创作 “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70年后,这一真理性的论断依然在对文艺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不从生活中获取积累的文艺,不从人民的经验中发现素材的文艺,只能是毫无生命力的文艺,注定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名批评家雷达认为,“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重要思想,是不变的真理。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经过头脑的酝酿、发酵、提升,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讲话》的有些重要命题始终没有改变,因为仍然具有真理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70年来,《讲话》所阐明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始终指引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前行的方向,哺育了几代文艺工作者,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雷达说,《讲话》与中国文艺事业相伴而行。以至有人说,只有理解《讲话》,才能懂得当代文艺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从1942年至今,时代主题几经更迭、社会环境不断改变,文学艺术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文学为例,文学史的内容在变,书写文学史的方法也在变,就连作家的排位都有微妙变化。范围扩大些来看,文艺的功能、性质都在因时代而有所调整。”不过,尽管许多东西都在变,但雷达强调,透过实用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讲话》当中的一些重要命题,却始终没有改变,只是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比如‘人民性’,比如‘文艺为人民服务’,再比如‘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还有‘文艺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等等论断,都依然在发挥有效性。”雷达表示,虽然文艺界对贴近群众、深入生活的形式和方法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不过,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必要性和真理性却是具有共识的。

  雷达强调说:“《讲话》提出‘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不变的真理。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

  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身体力行、扎根基层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深入生活”要真正做到“沉下去、融进去”……新时期以来,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深入生活的结果

  《讲话》发表后,一大批作家践行《讲话》精神,转变创作态度,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当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雷达说,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身体力行、扎根基层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作家柳青和周立波,他们都是深扎根,其经验十分有代表性,值得今天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借鉴,当然他们受历史条件影响,其创作有一定局限性,这很正常。 ”

  柳青为了创作 《创业史》,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举家搬至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他曾说:“作家的倾向,是在生活中决定的;作家的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周立波也曾在益阳农村深入生活达10年之久,他住在老乡家里,和当地农民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此后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一系列至今仍具魅力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的经历体现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于文艺创作的执著和坚守,更体现出 “深入生活”要真正做到“沉下去、融进去”。

  雷达表示,以柳青、周立波为例并不是要求今天的文艺工作者都把家搬到农村、厂矿等基层地区,而是要提醒大家真正理解“深入生活”的含义,“不是随便接触一下就叫‘深入’,‘深入’是要走进生活的深处,既身入也心入,发现生活的本质面,获取经验,积累情感,这才是真正的‘深入’。不过,以往也存在对深入生活的机械理解,搞过一刀切、绝对化、形而上学,看不到可以有直接经验,也可以有间接经验,看不到读书也是一种生活。 ”

  “可以肯定地说,新时期以来,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深入生活的结果。 ”雷达说,文艺工作者对生活投入情感,并从中收获经验,经过大量积累之后,再丰富创作,才是真正坚持了“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根本观点。

  文艺原创力匮乏,创作者的生活积累几乎消耗殆尽,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深入生活”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深入到时代中去,要掌握中国经验,要熟悉那些原本不熟悉的生活

  今天的中国早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高科技时代和全媒体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状态、伦理关系、情感构成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过,面对社会现实的改变,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表现却明显滞后。雷达认为,《讲话》中所提出的文艺问题,今天依然很突出,“其中有一些观点好像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的。 ”

  “应当承认,不少文艺工作者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隔膜。因此在原创力方面显得很匮乏,有的作者写作多年,生活积累几乎消耗殆尽,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雷达提出,“深入生活”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雷达说:“从文学创作来看,今天的一些作家也做到了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比如陈忠实,他为了写 《白鹿原》跑了很多年的农村,花了四年时间进行积累。还有迟子建,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同样来自于生活经验。”他还提到贾平凹,“贾平凹的《定西笔记》也是走出书斋,直面中国当代现实的作品。贾平凹说过,他写了几十年的小说,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和现实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关系,第二是要不断寻找突破点。我认为,他说得很好,说出了当下中国作家以及所有文艺工作者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

  柳青曾说,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学校、政治学校和艺术学校。对此,陈忠实深感认同,他说过:“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而且越来越觉得柳青把生活作为作家的第一所学校是有深刻道理的。 ”《讲话》指出:“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雷达认为,这句话讲得很好,“今天,文艺创作最大的矛盾就是创作和积累之间的矛盾。时代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把握,也正因为这样,文艺工作者更要注重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 ”

  雷达说,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冲突、伦理道德的重建以及思想情感的复杂,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要做的是不断补充新的经验,而获得经验的源泉唯有生活。 ”

  当下,一些文艺工作者仍然在从过往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而在面对当代生活时却表现出无力的状态。对此,雷达批评说:“有些创作者离开了既有的经验和习惯的处理方式,就变得不会创作了,作为文艺工作者,不扩大生活视野是不行的,包括面对世界,具有全球意识。历史证明,真正伟大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深入到时代中去,要掌握中国经验,要熟悉那些原本不熟悉的生活。 ”

  “今天的文艺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却有不少自我重复的现象,其原因正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陌生,与人民群众的疏离。 ”雷达说,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去接触生活,使自己博大起来。应该承认,今天由于社会条件变化,深入生活的难度更大了,新媒体很便捷,但进入心灵太困难了。

  深入生活是必要的,但不能机械理解,也不能浮光掠影式地“深入”……今天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需要面对较大的难度……需要不断创新深入生活的方式

  雷达提醒说,深入生活是必要的,但不能机械理解这一思想,也不能光是摆摆样子,浮光掠影式地“深入”。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股反思的潮流。当中有观点认为,文艺创作所需的生活积累既可以来自直接经验,也可以来自间接经验。这一反思有一定道理,我们不能低估灵感、想象力的作用。 ”雷达认为,不能僵化理解“深入生活”的口号,不要一刀切,也不要限定“深入生活”的模式。

  现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方式大多是依靠采风,对此,雷达表示,“采风活动固然是必要的,我不否定这种形式,它的确能够促进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但是,仅仅靠采风是不够的,它对生活只是浅层次的 ‘深入’,而不能代替真正的‘深入’。 ”

  “很多人都在说要深入生活,但是,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呢?当然,有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挂职、定点等方式扎根基层,走进人民群众中去,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比起前辈作家和艺术家们深入生活的程度,今天大家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深入生活不是摆架势,也不是走马观花。”

  另一方面,雷达认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需要面对较大的难度。

  “现在的物质条件远远好于几十年前,人际关系也复杂过几十年前,文艺工作者要做到沉下去、融进去,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需要克服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要深入生活较之以往难了很多。 ”因此,他提出,深入生活不能完全依赖过去的既有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本报记者/王 研

  雷达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评审小组成员。多年来,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约300万字。出版论文集7部,散文集2部,并获得多项奖励。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