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开国将军黎有章:中央指名参加开国大典(图)

2012年06月04日 16:5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黎有章(1915-1958) 江西省吉安县东固镇古竹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第一团排长,红军学校机枪连副连长,特科学校机枪营营长,干部团特务连连长,红军大学教导师特科团副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队

1957年全家福

1945年冬,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首长合影(左二为黎有章)

  1949年春,淮海战役后,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休整时,首长合影(右一为黎有章)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母亲晚年时,经常和我们念叨,父亲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因为工作出色而被中央指名去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随同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摩了开国大典。今年1月5日母亲走完了她91岁的生命历程。3月24日,我们从九江来到南京,把她的骨灰移葬父亲的墓穴中。在父亲离去的54年里,母亲每天都在思念着他,现在他们终于永远地融合地一起了。”黎有章将军的儿子黎平这样说道。

  □现代快报记者 唐蕾

  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只能在档案中追忆他的模样

  “父亲一些战友的孩子,常常在和他们父母聊天时,记录下老一辈的战斗生活,重大战役的细节。我的父亲去世太早,没有机会听他述说这些事。母亲身体不太好,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平时能对我们讲述的东西很有限。于是,我只能从档案和各种书籍中去了解自己的父亲,勾勒出他的身影。”黎有章将军的儿子黎平无比遗憾地说道。

  在黎平12岁那年,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印象中的父亲慈祥、善良,很少对孩子们发火,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讲道理。对待同事和下级,也总是和颜悦色,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

  1958年,黎有章患了难治的急性颗粒性白血病,当时领导和战友们都极力劝他去上海治疗,但他总说:“我病不要紧的,很快就会好的,我不能到上海去啊,全军区训练这样忙,去了家中工作就一点也不能照顾了。”后来,在大家的坚持下,黎有章才去了上海,在病床上还是挂念着“家中工作”。

  “父亲转到上海华东医院治疗,母亲在医院照顾他,父亲去世后,军区派人护送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去上海。当时我们不知道父亲病很重,去上海时也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了。那时交通不方便,我们先坐汽车到了上饶,再乘火车去上海。一路辗转,好不容易到了上海,以为就要看见父亲了,结果母亲抱着我们几个放声痛哭。这时我们才知道,父亲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在上海开完追悼会后,将军的棺柩乘火车到南京,最后安葬在华东军区烈士陵园,即现在的功德园中的红星园。“我们返回福州时,是先坐火车到南平,再乘小火轮沿闽江到达福州。出码头时,有好多小轿车、吉普车、交通车停候在那里,好多叔叔阿姨来接妈妈和我们,叔叔阿姨们的眼中都含着热泪,有的阿姨还失声痛哭,那真挚动人的场景令我至今不能忘怀。”

  羊毛疔初愈

  便拄着棍子找寻部队

  1915年4月,黎有章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固镇古竹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吉安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这里诞生了46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走出了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1930年,黎有章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入伍以后的斗争是异常残酷的,但这个年轻的战士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表现得十分勇敢,参加了前四次反围剿。

  1934年,中革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与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恢复工农红军学校建制,长征时改称干部团。长征中,干部团护卫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一举一动关涉全局,十分重要。

  当时,黎有章在干部团任特务连连长。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时,特务连从当地老百姓中找来的向导,突然逃跑,使得部队行军陷入僵局。干部团团长陈赓十分生气,给予黎有章“定期开除党籍3个月”的处分,并撤销特务连连长职务,让他去新兵营当管理员。

  黎有章没有觉得委屈,不但不觉得处分过重,还总觉得自己的过错影响了部队行动,责任重大,他牢牢记着这次教训,更认真、更负责地努力工作。

  1935年4月的一天夜里,黎有章随干部团到达了四川省天全县城,半夜里突然得了急病,肚子绞痛,手脚抽筋。医务人员给他服了药,却一点也没好转。当时情势危急,部队必须在夜间两点钟出发,继续行军。部队出发前,营政委罗贵波安慰他先留在老百姓家治病,然后再设法追上部队。黎有章心里着急,又担心因为自己妨碍行动,便含着泪水让政委把自己的驳壳枪带走。

  当时照顾他的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大娘和一个30多岁的大嫂子,两人为黎有章的病情坐立不安,一刻不停地看护他、安慰他,请当地土医生来为他治病。检查后发现原来得了羊毛疔,再晚两个小时,情况就很危险了。医生用大针挑破了七个小红泡,又用苎麻在脊背上烧破了五个小泡,最后还让他服了草药。一个多小时后,肚子渐渐不痛了,手脚也不抽筋了,过了一会能下地走动了,但还是头晕腿软,全身无力。大娘劝他再休息一会,但黎有章坚决要去追赶部队,从米袋子里倒出一半的米留给大娘,又给她和医生一人一块银元,便拄着一根棍子,去追赶部队了。

  此时,部队已经出发了8个小时,病体初愈的黎有章浑身无力,仍咬紧牙关,马不停蹄地追赶着,头上还不时地有国民党的飞机在盘旋。直到晚上10点才找到自己的部队,大家看见满是疲惫的他都惊呆了。

  工作出色,被指名参加开国大典

  工作上,黎有章从来都是积极服从上级的安排。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山东滨北军分区工作,为了形势与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分区武装大部北上,只留下他和一个很小的机关原地坚持,特别在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困难是很多的,黎有章却坚持了原地斗争,发展和锻炼了一支五千多人的武装力量,积极协同兄弟部队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转入胜利的反攻。

  因为长期出色的表现,中央指名要黎有章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8月20日,黎有章作为31军参谋长随部队进驻福州前屿才3天,半夜里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和警卫员乘一辆美国吉普立即出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路上走走停停,到北京时已经是9月中旬了,住在北京六国饭店四楼。

  后来黎有章的警卫员隆世全回忆说,一天上午九点多,他正在楼下服务台和茶房闲聊,忽然茶房压低声音对他说:“你们的头儿来了!”警卫员当时没反应过来,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老人戴着顶鸭舌帽,后面跟着几个士兵,向楼梯走去。他问茶房:“什么头儿?”“是朱总司令呀!”警卫员这才三步并作两步,忙从另一边楼梯上去向黎有章报告,原来朱老总专门来看望黎有章。过了两天,周总理也来看望了他。

  10月1日,黎有章随同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摩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激动人心的场景。

  母亲捐出

  抗战时期使用的马褡子

  “我的母亲鄢秀英也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3岁就参加了革命。”

  1934年12月,红军来到四川巴中县花丛镇“扩红”,年仅13岁的鄢秀英找到部队女政委:“像我这么大的,红军收不收?”政委笑了:“收!”这样,鄢秀英成了一名红军女战士。不久,鄢秀英就随大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长征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在战友的帮助下都化险为夷了。一次,鄢秀英一脚踩进泥潭,污泥淹到了脖子。幸亏队长眼疾手快抓住了她,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拉出来。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鄢秀英怎么也找不到装粮食的口袋了,可能刚才掉进泥坑里了,她只好饿着肚子装睡觉。

  没想到被政委发现了,就把自己装着粮食的布口袋给了她,这才渡过了难关。渡嘎曲河时,政委为了救一名女战士被恶浪卷走了。从此,这个救命的布口袋就一直伴随着鄢秀英走过整个抗日战争,直至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紧急转移中不慎遗失。

  2006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及共青团中央为筹建中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范围内向老红军特别是女红军征集文物。当时生病住院的鄢秀英立刻想到了自己悉心保存的抗战时期使用过的一个马褡子。

  “这个马褡子是土黄颜色,像是日本粗呢纺织品,估计当年是从日军那儿缴获来的。上面还用毛笔写了一个‘鄢’字,60多年过去了,字迹竟然还那么清晰。母亲说这件马褡子陪了她一辈子,很有纪念意义,委托我们把它捐给九江市妇联文物征集处。我们知道母亲十分珍视这个马褡子,她捐出来是想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

  每年的清明

  母亲都想来南京陪父亲说说话

  “母亲晚年回忆时,经常念叨庆阳这个地方。一方面,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与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很多部队、学校、医院都移驻过庆阳;另一方面,庆阳还是她和父亲结婚的地方。1938年经组织批准,父母在庆阳结为夫妻。那时父亲在十八集团军总部随营学校任队长,母亲在红军甘肃总医院任看护员。”

  “1963年,母亲离休关系落在了江西九江,我们全家随之搬到了九江。但是母亲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那时我们都小,还在读书,每到清明节母亲就一个人到南京,在父亲的墓前,和他说说话。等到我们长大工作,各自成家后,也总是尽量抽出时间来南京看望父亲。后来,母亲得了脑血栓,手脚都不利索了,行动很不方便,但她总还想来看看父亲。母亲最后一次来南京是1988年,父亲去世30周年。”

  “她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我们不让她来南京了,但她一直很挂念,每到清明的时候,总是问我们,今年去不去南京?在她的心中,父亲一直都不曾离开。”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