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冯骥才:非遗消亡速度未减 国人需提升文化自觉

2012年06月08日 21: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冯骥才 中新社记者 李学仕 摄  

  中新社天津6月8日电(辛文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重新审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提升文化自觉。”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如是表示。

  冯骥才说,中国非遗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皇会历史上曾有上千道老会组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活态传承的老会只剩100余道,其中20余道缺乏会所,艺人年事已高,传续乏人。

  冯骥才指出,导致非遗日渐消亡的原因有:城镇化使很多非遗项目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遗传承人员老化,缺乏年轻的继承者;非遗传承仍属自发行为,保护力度有限;政府政绩化和产业化使非遗成为彰显政绩和赚钱的工具,这对非遗传承保护造成极大破坏。

  他建议,申遗的同时更要“审遗”,不仅要在申遗时经过严格评审,对已确定的非遗更要进行长期监督;政府保护要与专家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听取研究者的意见建议,找准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

  2005年12月,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