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沈阳故宫民间习俗多:“悠车育儿”源于防野兽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11日 11:38  参与互动(0)
沈阳故宫民间习俗多:“悠车育儿”源于防野兽
沈阳故宫大宴图

  皇苑深宫内 民间习俗多

  近400年前,深居沈阳故宫皇苑的皇亲国戚们,每天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与老百姓有啥不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6月6日,有关专家揭开了这层神秘的薄纱——

  黏甜为主食 餐餐不离肉

  满族人是狩猎民族,所以,兽肉始终是满族人餐桌上的美味。其次,满族人喜爱黏食、甜食。沈阳故宫内的达官显贵们亦不例外。

  据清代早期文献《黒图档》记载,沈阳故宫内必不可少的粮食,有高粱、稷米(黄米,一种黏米)、小米、稗米、燕麦、粳米(江米)、小豆、绿豆等等。其中,稷米用来制作“麻花”和“撒糕”,磨细了之后做“黏米饭”;将黏米磨成面粉,制作各种形状的“饽饽”(糕点),油炸“麻花”等等。这些食物,都是沈阳故宫内不可或缺的食品。

  满族先人早年生活在长白山区,狩猎、养蜂采蜜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长期以来,他们养成了爱吃甜食的习惯,比如“萨其玛”、蜜渍山里红、蜜饯果脯等吃食,都是满族人的最爱。所以,沈阳故宫内就设有“蜜仓”和“熬蜜房”。

  养猪,是满族人的传统。逢年过节“吃福肉”。史料记载,沈阳故宫内原有10间肉楼,专门储存猪肉等肉食品。此外,皇亲国戚们还爱吃奶制品,以及各种腌菜。

  史料记载,沈阳故宫的御膳房,设在凤凰楼台上五宫的正宫清宁宫北侧,“仓后阿母孙房东西所十四间”。“阿母孙房”即膳房。膳房位于如今沈阳故宫后花园碾坊、磨坊的后面,“宫仓”的两侧。膳房附近,还有10间肉楼。大清门外,尚有熬蜜房、放炭楼,东果楼、西果楼各五间,粉子房三间,蜜库两间。

  吃肉必喝茶 汗王劝戒酒

  满语称酒为“阿鲁克艾”。满族人自古嗜酒成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管努尔哈赤酒量极大,但他平时节律,从不贪杯。蒙八旗官员台吉琐诺玛因过失而被流放,行前心情郁闷,结果饮酒过量而死。努尔哈赤得知后,当即下令:凡饮酒过量者一律处罚,生活富庶的罚马匹;中等人家罚牛;下等人罚羊。他还告诫臣民:嗜酒成性的人,无论多有钱、多有才华,便都一无是处了。喝酒无度的人,或是与人争斗,用刀伤人而抵命;或是从马上掉下来,摔伤手脚、脖颈;或者引起家人的反感;或者耍酒疯摔坏器具。尽管酒是粮食酿造的,但是如果饿了,喝酒能饱吗?用粮食做饭,吃了可以充饥。那么,为什么不去吃饭,反而喝酒呢?过量喝酒害人不浅,愚蠢的人喝多了要丧命;聪明的贤人喝多了要败坏德性。男人喝多了,媳妇必然会生气;女人喝多了,姑嫂等人肯定瞧她不起。所以说,过量喝酒,会伤身体,为啥不戒掉呢?

  既然满族人爱吃肉食,那么去腻的“茶”便必不可少了。

  《龙江三记》记载,满族人大宴宾朋时,客人坐南炕,主人先送烟,然后献上“乳茶”(奶茶)。《清稗类钞》记载,沈阳故宫中保留了喝茶的习惯。后金天聪、清代崇德年间,凡是掳掠、赏赐甚至陪嫁,都离不开茶。据记载,顺治皇帝福临的生母庄妃,每月要喝掉1.8斤“苍溪茶”,可见用量之大。

  妇女防野兽 孩子吊起来

  对于满族人来说,生儿育女是人生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皇室贵族更加盼望人丁兴旺。努尔哈赤生子16人;皇太极有子11人。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有4人在沈阳故宫内出生。他们是:皇八子(早夭)、皇九子福临、皇十子韬塞、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

  满族人的生育习俗颇有独到之处。沈阳故宫凤凰楼台上五宫中,皇八子生母宸妃海兰珠居住的关雎宫、皇九子福临生母庄妃布木布泰居住的永福宫内,如今依然可见吊挂在火炕上的“悠车”。这便是满族人的“悠车育儿”习俗,即东北民俗“三大怪”中的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育儿”习俗,源于满族人狩猎遗风。

  早期,处于氏族社会的满族人以渔猎采集为生,女人也必须参与狩猎、采集山货野果。将孩子放在家中无人照看不放心;带在身边又有诸多不便,况且山林中野兽频繁出没,危及幼儿生命。满族妇女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儿”:把孩子“吊起来”挂在树上。于是,她们用树皮、兽皮捆扎成篮袋,将婴儿、幼童放入其中,然后用绳子高高悬吊在树上,避免了野兽攻击。《东陲纪行》中记载了满族人“悠车育儿”习俗:“缝皮为囊,纳儿于中,悬诸森林,归而哺之。”这便是“悠车”的雏形。

  仰壳睡扁头 入睡听歌谣

  满族孩子睡“悠车”时,妈妈要在棉褥上再铺一个内装谷糠的布口袋,俗称“糠口袋”,对孩子来说既利水又去火,睡着舒适又少生病。孩子的胳臂、双腿还要用布带绑住,既防止孩子翻身从“悠车”中掉下来,又保证孩子肩平、胳膊腿直溜,有利于长大后骑马射箭。再者,满族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孩子被绑住后,只能仰壳躺着,以便睡出扁平后脑勺。满族妇女哄孩子入睡时,都爱哼唱一首古老的满族歌谣:“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狼来啦,虎来啦,‘马猴子’背着鼓来啦!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你阿玛出兵发马啦!骑着大红马,挎上大腰刀,拉弓射箭本领大。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大花翎子亮红顶子,挣下功劳是你的呀!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

  故宫诞皇子 史料记“荒诞”

  早夭的皇八子为宸妃海兰珠所生。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时年26岁的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比胞妹庄妃布木布泰晚入沈阳故宫9年。

  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海兰珠在居所关雎宫产下一子。由于皇后哲哲无子,又是皇太极的爱妃所生,皇太极兴奋异常,开创了大清先例,在大政殿颁布“特赦令”:“今蒙天眷,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故而“大赦天下”,使之“咸被恩泽”。皇太极所说的“皇嗣”,意即“皇太子”。于是,八方朝贺,带来牛羊马匹骆驼及各种土特产。皇太极大宴宾客,盛况空前。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的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皇八子不幸身染天花夭折。

  皇九子福临,即顺治皇帝,出生于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卅日,《清太宗实录》记载,福临诞生时,红光照耀宫闱,经久不散,永福宫的香气弥漫了好几天。《清世祖实录》记载,福临出生之前,其母庄妃便红光绕身。更为神奇的是,福临出生的前一天,庄妃梦见一位神人,抱了个孩子给她,说:这是一统天下的主子啊!上述史载,纯属做史的文人溜须拍马,不足为信。

  清代崇德六年(1641年),麟趾宫贵妃娜木钟产下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后封为襄昭亲王。同为凤凰楼台上五宫的嫔妃,但待遇却截然不同。娜木钟产下皇十一子后,宫中并未举行重大庆典。

  生孩旧习俗 进入皇宫苑

  满族民间生育讲究、禁忌很多。这些民间“规矩”,沈阳故宫中照样遵守。

  首先,是“洗三”仪式。要在皇子出生的第三天举行。事先,由负责“守喜”的总管太监,将新生儿的“生辰八字帖”交给钦天监,推算出“洗三”的时辰及吉利的方位。满族民间,在“洗三”时要有亲属女眷前往“添盆”。沈阳故宫中照样“添盆”。但是,皇帝、皇后所送之物称为“赏”,且不必亲往;皇贵妃以下的嫔妃,以及近亲的福晋、公主等,称为“添盆”,比新生儿生母位号低的,必须亲往道贺。“赏”或“添盆”的物件,一般是金银钱、如意、八宝之类。负责“洗三”的,由内务府负责,要在中老年人中挑选两人,民间称为“姥姥”;沈阳故宫里称为“恭洗人”。

  其次,是“升摇车”仪式。皇子出生9天之后,要举行“升摇车”仪式。“摇车”事先准备完毕,称为“吉祥摇车”。由钦天监选择吉时后,在皇子入“摇车”之前,太监们要在“摇车”帮上贴“福”字、念“喜歌”,并持香在前引导。指定的人员将新生儿抱入“摇车”内。当天,皇帝、后妃等,都要赏送金银麒麟等物,类似民间的“压车钱”。

  第三,“满月”和“百禄”仪式。皇子出生一个月或百日(宫中称“百禄之喜”)时,均要举行相关仪式。当天,皇帝、后妃等仍有赏送贺礼。其中,满月当天,还要给新生儿第一次剃头。

  第四,“试晬”仪式。晬,意为孩子周岁。沈阳故宫的皇子周岁之日举行“试晬”仪式,对于皇亲国戚们来说至关重要。亦称“抓周之喜”。盛放抓取之物的器具叫“晬盘”。《国朝宫史》记载,“皇子周岁晬盘”所用之物为:“玉器二、玉扇器二、金匙一、银盒一、犀杯一、犀棒二、弧矢各一、文房一份”。将这些物件盛放在绘有百子图的红漆盘(晬盘)内。仪式的时辰,仍由钦天监决定。吉时一到,皇子先抓何物,又抓何物,都要记录下来奏报皇帝。这天,皇帝、后妃们的赏送比较丰厚,多为金银玩器、衣帽鞋靴等。

  民间健身事 皇帝亲倡导

  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沈阳故宫中得以充分体现。

  摔跤又称“角牴”,满族人称之为“布库游戏”。“角牴”不仅是军事搏斗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项目,还是从民间到宫廷人人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清太宗实录》记载,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八月,在演武场演练完射箭之后,皇太极又命令:左翼、右翼两队各自派出力士,进行“角牴”。结果,右翼诸王、贝勒、贝子等人输了,只好归还左翼的一头牛、两只羊。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正月,皇太极在大政殿,召集内外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赏赐大宴,并观看力士“角牴”表演。

  “冰嬉”,是满族人喜爱的体育运动。《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率领诸王、贝勒等官员及其妻妾,在浑河支流太子河上进行冰上体育活动。参加者既要在冰上快速奔跑抢球,又要用一只脚在冰上站立,另一只脚踢球。这种冰上体育活动,叫做“踢行头”。当天,还进行了女人们的跑冰比赛。第一组是汉官妻妾36人,在终点18个地方放了银子,一等20两,二等10两。跑在前面的18名女人都能得到银子;落在后面的18人每人赏银3两。第二组是蒙八旗的16名福晋,终点8个地方各有银子20两,落后的8名福晋也能各得赏银10两。第三组由满、蒙14名妇女参加,跑在前面的两名福晋,各得到银子20两、黄金一两的重赏;没得奖的12名福晋,各赏银5两、黄金一两。而后,努尔哈赤在冰河上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前来参加“冰嬉”的众位诸王、贝勒及其妻妾。

  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五,在浑河冰面上,皇太极连续两次举办冰上盛会,还开展了“蹴鞠之戏”。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