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族舞剧《天蝉地傩》揉合傩文化与侗族音乐

2012年06月13日 2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民族舞剧《天蝉地傩》揉合傩文化与侗族音乐
    6月13日,以贵州古老傩文化、侗族音乐等原生态艺术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在北京天桥剧场登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 贵州省代表团供图 摄
    6月13日,以贵州古老傩文化、侗族音乐等原生态艺术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在北京天桥剧场登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 贵州省代表团供图 摄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 刘舒凌) 以贵州古老傩文化、侗族音乐等原生态艺术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13日在北京天桥剧场登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

  这台现代舞剧讲述大山里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痴迷于古老艺术的土家族乡村艺人“傩”,因面部伤痕而孤独怯懦,在台上、人前有着判若两人的表现;美丽善良的侗族姑娘“婵”,其爱情热烈执著,渐渐打开“傩”的心门;不过,一场情仇冲突后只留下一个残缺的面具。

  这台舞剧深入整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傩戏、传统戏曲与现代舞等元素适当衔接,展现了民族文化所能具备的国际性。该剧一位主创者樊逸晴13日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创作团队尝试将有如天籁的侗族歌声与傩戏以及西洋音乐揉合在一起,让少数民族民众丰富的内心情感外化,展现人神之间自由的心灵空间。

  中国舞蹈界专家张苛评价它:“这是一个关于傩的美丽故事,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虽然这一部悲剧,让观者欲泪,但这流出来的泪是透明的,它不会使人颓丧和消沉。”

  自2009年推出以来,《天蝉地傩》曾亮相上海中国国际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并在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等赛事获殊荣。

  贵州田野民间歌舞集《原色》也获选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是贵州省第一次有两台节目入选会演。《原色》充分运用蜡染这一贵州典型的文化符号,1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30多名农村少数民族基层演员贯穿全剧,并突出当地芦笙、苗族飞歌、铜鼓等,展现“贵州的多彩”。

  如第二幕《“天不晴,地不平”》以生命为主题,以天与地为背景,一方面用反排木鼓呈现具仪式感的春耕播种,将希望灌注到大地之中;另一方面,用苗族的踩鼓表现人与天对话的内心世界。

  这台节目的编导林辰认为,每一个舞段、形式、仪式,甚至欢声笑语背后应隐藏着人文精神,一种都市生活中久违的或单纯、或坚韧、或震撼的感动,会令人思考。他说,《原色》的创作过程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呈现民间文化、民族精神。

  这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精彩剧目将于6月23、24日在北京演出,让观众感受“后现代舞台美术”与“田野民间艺术”的碰撞。

  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圻介绍,该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呈现有多元性、原生性和完整性的特色。全省每年有各种民族节日集会千余次,平均每天可达到3次左右。目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级名录1项(贵州侗族大歌),国家级名录62项。

  他认为,贵州侗族大歌除了特殊的多声部无伴奏和声的演唱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侗族“饭养身、歌养心”的生活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创造乐趣、审美情调、人际醇厚等丰富的生命力。(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