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早期清华国学院更能代表学术发展正确方向

2012年07月03日 1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参与互动(0)

  近代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话

  早期清华国学院“更能代表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记者 陈菁霞)“这简直是令人惊异的事,一个仅存在四年的学术机构,竟然能拥有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些大家。他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励后学们去保持操守、护持文化和求索真理,成为近代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话”。在商务印书馆与首都图书馆共同举办的“百年学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系列讲座”首场“跨越与回归——清华国学院之魂”中,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说,不断地听人提到早期清华国学院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神话这类的说法。那么所谓的佳话和神话区别在哪里?刘东认为,神话是不可言说的,而佳话则意味着清华早期国学院那一段梦幻般的经历。

  这些梦幻般的文化内容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为什么早期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在如此艰难的岁月,不仅让中国文化免于衰落的命运,反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顽强上升?而当下的读书人在和平崛起的年代不仅不能够匹配中国国力上升,反而坐视中国文化的直线下滑? 

  而今,距离那个神话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80余载,就连那些同样传为佳话的门人,也已经悉归道山。“然而,从格局与气象来看,当年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是国学院的导师,但同时也是西学名家。”刘东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具有一种共同特征,即在其治学的前期,都曾经相当深入地沉迷于西学,后来虽然身为国学院的老师,但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当时的国人当中仍然遥遥领先,而且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偏偏是这样一批人,非要转到传统的国学研究上来,而且正是借助于他们这种转向,才产生了以清华国学院为代表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国学研究。“如此开阔的世界眼光并没有让他们忘祖。他们虽然放眼全球,却可以照样把根扎在故国。”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领悟到底哪一种学术取向更能代表历史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就能够顺理成章理解为什么饱经文革创伤,又饱经改革冲击的的中国人,到了历史发展的这个阶段才真正弄懂了“哦,原来早期清华国学院那些导师不是落伍,而是超前”,才从心里真正开始认同四大导师带来的文化选择。“其实并不是梁启超等人当年倒退和反动,而是因为他们沿着学理向前行得太远,使得他们同时代的人无力跟上,也不是梁启超他们这些人对不起他们那个时代,而是深陷于各种矛盾、陷阱、纠结中的那个时代当时根本就无力去响应梁启超他们提出的那么高的要求。”

  据了解,此次商务携手首图共同举办“百年学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系列讲座”,是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为契机,目的在于“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传播现代知识,与让尘封已久的中华现代学术与大众见面。系列讲座共分四讲,其余三讲分别为:第二讲“汉学杂家杨连陞”,由著名历史学家杨连陞的外孙蒋力主讲;第三讲“援古证今——爱国史家陈垣先生的读书与治学”,由陈垣先生的嫡孙陈智超主讲;第四讲“整理千年衣柜——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李之檀、王亚蓉主讲。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