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作光忧心民族舞发展现状:现在的孩子只知街舞

2012年07月17日 16: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他是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现代民族舞的重要奠基者。他享有“中国舞蹈艺术大师”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后,仍多次获得国家表彰:2003年,获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特殊贡献奖”、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2011年,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他视民族舞蹈艺术为生命,从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经典的蒙古族舞蹈语汇,更从蒙古族原生的、宗教的舞蹈中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民族性的舞蹈,被蒙古族人民亲切地称呼为“呼德音夫”(草原之子)。

  他就是贾作光。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中国现代舞蹈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和教育家,听他讲述自己的舞蹈历程。

  幼年学舞克服身体缺陷

  贾作光3岁时,就萌发了对市井艺术的兴趣。那时,他的家庭比较殷实,逢年过节总有秧歌、旱船、大头娃娃戏等民间社火到家中拜年,母亲就抱着他在大院里观看。“后来,我就常从屋里找出红纸,蘸点水贴在自己脸蛋上,再拿个笊篱绑在头上,耳鬓边挂两个大辣椒,扭啊扭的,在那里模仿鼓乐班子跳舞。”贾作光笑着回忆道。

  贾作光正式走上舞蹈艺术之路,应该从他进入“满映”(满洲映画协会演员训练所)算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那时“满映”招学员,贾作光就向大姐要了3块大洋报了名。“当时,我眼睛近视,便想了个招,把视力表背下来,蒙混过关了。表演时,我跳了一段舞蹈《扑蝴蝶》,没想到,就这样考上了。”贾作光说。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是“满映”的舞蹈老师,贾作光跟着他学了芭蕾和现代舞的基础性训练、表演和编舞。贾作光说,自己的记性之所以好,耳朵节奏感之所以强,就得益于当时的基础性训练。

  贾作光回忆说,他的身体条件不大符合舞蹈的要求,这在当时令他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我的腿不太直,脚背也蹦不直,脚弓有点反着长,是很难看的‘铲子脚’。为此,新来的舞蹈老师总是打我的脚背。为了把腿矫直,我就用绑带缠腿,一缠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经常缠得下半身全都麻木了,总摔跟头。但决心和毅力告诉我要坚持,我就硬挺过来了。”就这样,贾作光顶着冷嘲热讽废寝忘食地学习。当他演出自编的《渔光曲》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在内蒙古学会观察生活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舞蹈家吴晓邦带着贾作光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进入内蒙古,见到了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贾作光说,在简朴的欢迎宴上,乌兰夫的几句话令他至今难忘——“欢迎你来到解放区,你应该留在这里,将来历史花名册上会有你的名字;你应该好好为工农兵服务,为牧民服务;你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应该入乡随俗,好好学习,改造思想。”

  贾作光参加内蒙古文工团后,一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一边搞舞蹈创作。他从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中汲取了许多舞蹈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创作了《牧马舞》、《鄂尔多斯》、《鄂伦春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雁舞》等200余部影响至今的舞蹈作品。

  “起初我一演《牧马舞》,老百姓就笑,‘你这哪是牧马呀!老猎手告戒我,你那样套法非把你给杵死不可!’”贾作光回忆道,“是生活纠正了我第一次编《牧马舞》时的错误。那时,我的气质更像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的,根本没有牧民的粗犷,不了解牧民的生活,更没有套马的经验。”为了创作出老百姓认可的舞蹈作品,此后,贾作光就经常和牧民一起生活,体验他们的感情,学习劳动生产,拜牧民为老师。经过长期模仿探索,终于塑造出了准确、鲜活的牧民形象,再次演出亮相时,台下掌声雷动。“后来,我就用这个套马动作,创造了‘勒马翻身转’这个技巧,速度很快,脑袋几乎要贴到地面,至今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技巧。”贾作光说。

  《鄂伦春舞》的创作也很不容易。因为鄂伦春人都在山上住,要寻找他们就得翻山越岭。到达他们的住处后,贾作光一行人住在鄂伦春人的“搓罗子”(即用桦木皮搭的窝棚)里。到了晚上,他们就和鄂伦春人一起烤肉、唱歌、跳舞。“当时鄂伦春人的舞蹈很原生态,多是模拟狗熊的动作。鄂伦春女人欢乐的时候会哈哈大笑,喝完酒,醉意微醺,就会弯腰相互搂抱。另外,我观察到,因为身边的树枝子很多,所以女性们总扒来扒去,无论是从‘搓罗子’里出来,还是抱柴火回来,这些动作经常出现。我把它们美化了,变成舞蹈语汇。”贾作光说。

  “在内蒙古生活、创作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应该经常亲近劳动人民,向劳动人民学习。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个真理我永远铭记在心。”贾作光说。

  恢复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间

  “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是贾作光曾经提出的“舞蹈审美十字诀”,对中国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已近90岁高龄的他十分惦念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他认为,目前中国舞蹈创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注重技巧展示,而忽视内在表达。其实,技巧是表达形象、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而不能单纯作为技术难度来展示。一段舞蹈不一定非得有高难动作,只要充分展示了舞蹈的内在精神,打动、感染了观者,就是好作品。

  贾作光坦言,就现在中国舞蹈创作的整体状况而言,创作形势比较平稳,但缺少表现民族民间的小型舞蹈作品。甚至,很多民族地区的孩子对自己民族的舞蹈一无所知,只知道霹雳舞、街舞。而且,目前群众舞蹈当中,国标舞的普及率已超过了民间舞,影响之大、社会参与人员之多令人惊讶。贾作光还注意到,随着爱尔兰《大河之舞》的风靡,踢踏舞培训在社会上十分流行。他提醒说,我们的舞蹈编导应该为更多的人群创作多样的小型舞蹈,尤其是民族舞蹈作品。

  “应努力恢复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间,让民族舞蹈文化有传承、发展的土壤。爱尔兰在中学广泛推行自己民族的舞蹈,我们应该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能只学习外来的东西,忽视、放弃自己的东西,应该更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关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贾作光说。

记者 张 婷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