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吁校准文学创作的价值准星 创作高质量作品

2012年07月19日 16: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创作成就斐然。2011年,全国出版的小说类图书超过4000部,但似乎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作品并不多,文学创作距离“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近日,关于文学价值的讨论让人们再次关注文学的生存环境。多位专家学者呼吁:校准文学创作的价值准星,创作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谭五昌表示:“当前精品力作不够多,与当下社会浮躁有很大关系,许多作家的心态也处于浮躁之中,对社会、人生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丧失,精神高度和艺术品位也无法得到提升。作家要保持自觉和自制的精神警惕,创作出具有引导性的作品,必须对物质欲望膨胀、精神追求空缺以理性批判。”

  正说与戏说: 作家要准确切入历史

  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写作资源浩瀚无垠,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宽阔的视角和博大的胸怀进行审视,是正确的态度。由于受到发行量或收视率的影响,当前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戏说、歪曲、穿越历史的作品充斥市场等。军旅作家胡松夏认为,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观众极大的不负责任。作家只有坚守文学理想、秉持作家良知,拒绝浮躁、努力追求艺术的完美,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以历史题材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作家可以对历史情节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要弄清楚为什么创作、创作又为了什么。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认为:“历史可以戏说,但不能歪曲;历史需要尊重,但不要拘泥。”谭五昌也认为:“解构历史是必要的,但毫无根据地进行戏说、歪曲历史就无必要,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失去真知,不能正确获取经验,这个民族的明天会很可怕。历史自有其真实性,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财富,而不是彻底扭曲和抛弃,使其失去原本的意义。”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廖琪用近20年的时间创作了长篇人物传记《庄世平传》,作品甫一出版就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廖琪表示,历史不能大概,要细化,断章取义可能会误导读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作者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中的人物体现了人的历史性,如果因为个人因素而不能使历史呈现得更为细致,那就是作者不负责任。

  胡松夏提出,针对不同的作品及体裁选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但要相适应,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只有坚持正确的创作之路,艺术地呈现历史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娱乐与批判:呼唤文学与生活的实时对话

  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这种功能在如今市场环境下被畸形地放大了。辽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铁说:“文学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变迁,其角度就是人性的变化。巴尔扎克正是出于文学家的职责,锁定文学洞悉社会的角度,追踪人性变化,探究世风源头,归纳出历史运动的规律。与之相比,中国当前的文学创作并未完全展示出这种职业敏感。当代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越拉越大,一个巨大的空洞由此出现,即对社会中心事件即时准确再现的空白。这种文学写作反向心力的恶果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发生断裂:必要的社会化写作,让位于无聊的个人化写作;高尚的精神探索,蜕变成卑微的欲望宣泄;感知现实的敏锐,钝化成对历史或神话的演绎;反映现实的乏力求助于抽象手法;人文情怀沦落成自怨自艾;严肃的思考沦为轻浮的谩骂;关注生活的热情变成对评奖的追逐;鸿篇巨制让位于随笔、小品。国内文坛的一些弊端表明,本应走在生活前面的文学未能与之同步。在这样一个创造新生活的时代里,文学没有它应有的同步再现与实时话语。

  谭五昌认为:“文学作品的娱乐性与批判性并没有绝对的互斥关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娱乐性,但更具文学批判性。批判性减弱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作家的思想批判力度不大,读者阅读的品味娱乐化趋向,也使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增强。”

  拿来与原创:在文化交流中加深理解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文学界相互学习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明说,近几十年来国内对《圣经》的接受、理解和认识加深的过程,也是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介绍希伯来文学中的诗歌开始,到后来的全面讲解《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这其中经历了由浅到深、由部分内容到全部内容、由文学欣赏到文化研究的嬗变,如今一些高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每年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面世。

  “一个民族只有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先进成果,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才会不断地发展进步。将《圣经》引进高校课堂,既能使外国文学史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也拓展了师生的文学视野,因为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是不能深入了解并欣赏一系列西方名著的。”王立明说

  北塔认为,翻译作品有时能引发思想的或文学的革命,给我们以新视角、爆炸性的冲击,但也可能带来文化的冲突、思维的尴尬、话语方式的两难,但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是可以克服的。在全球化的语境里,要防止的是那种对翻译的乡愿式的傲慢与恐惧,更谴责那些不知翻译就里而轻贱翻译的观念。

  “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是丰富发展自身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不可以作纯粹的拿来主义,照抄和改编绝不可取。我们需要借鉴西方优秀创作成果,更需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学。提高国外优秀作品的翻译质量也是努力的方向。”谭五昌说。

  原创与跟风:让作品自然地生长

  国外流行什么,国内就写作什么,体现的是创作跟风;市场需求什么,作家就写作什么,体现的是市场跟风。文学创作的跟风直接导致图书市场中的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人文出版中心编辑卢媛媛认为:“在做书之前,出版人应该对选题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选择价值观正确、出版后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每本书在出版之后就有了生命,能够在认可它的读者身上以某种方式成长延续,很多价值观消极的图书肯定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出版人更应该策划出版那些正面的、积极的选题,引导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不断推进图书的品质水准,提升读者的品位,自觉地担当重任传承文化,是出版人应有的觉悟和职责。”

  卢媛媛说,某本畅销书一面市,接着就会有很多跟风书一拥而上,从装帧设计到选题各方面进行模仿。与其说这是源于创新性的问题,不如说是出版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问题。从主观方面看,模仿比创新来得容易,很多出版商基于这种惰性心态而跟风;从客观方面看,申报选题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查,已经出版并获得认可的选题会形成一个更容易获得认可的选题范围,在这个小范围内申报选题,所遇到的波折会比创新性的题材要少一些,出书也会更顺利一些。

  “产生好作品的最好途径是改善文艺生态,改善的最好方法是让文艺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不要拔苗助长。”北塔说。

  胡松夏认为:“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是值得肯定的,但作家要有自信。形成题材扎堆的原因很多,缺乏自信就是其中之一,追风就是过度的模仿,过度的模仿就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自信。尽管在短时间消除这个现象有一定难度,但作家、编剧或者导演拒绝浮躁、耐住寂寞,用自己独到的视角观察生活、潜心创作,就一定能够创作出真正拥有自己思想、服务人民大众的优秀作品。”

  “如今把读者从传统图书身旁引开的诱惑太多了,各种绘声绘色的新兴载体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其实对此我们不妨抱有乐观的心态,因为看报纸、看杂志及电子书甚至玩微博何尝不是一种阅读呢?应该引起我们忧虑的是阅读的功利化。从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不难发现,社科类图书的销量整体优于文学类。如何让阅读成为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单纯地作为谋利工具,这个问题更让人深思。”卢媛媛说。

记者 党云峰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