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方回应明城墙装"电梯":还在论证有可能不建

2012年08月01日 08:36 来源: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上周,晨报报道的《明城墙上装“观光电梯”你觉得行吗?》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央公园大规划内的一个项目,记者近日获悉,“城墙渡”仍然处在进一步的论证中。

  文保专家:

  30米内不得新建建筑是有明文规定的

  2010年省人大审查批准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中明代都城城墙和护城河成为重中之重,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明代都城城墙遗址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将会被全部拆除。

  “‘城墙渡’与现有条例冲突,恐怕到时候实施起来会很尴尬。”南京市一位文保专家说道。

  该文保专家告诉记者,《条例》明文规定:“内城墙及城墙遗迹3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30-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同时,为明代外郭城墙现存段落(即现在的土城头路一带)的墙基两侧各划定了30-50米的公共绿地。”

  “如果搞‘城墙渡’的话,肯定要在城墙周围搞建筑,这就违反了《条例》。”该专家表示。

  网友吐槽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是保留原样最好

  “要知道,按照规定‘城墙渡’必须建在明城墙30米以外。从电梯到城墙要建一个跨度超过30米的廊桥还是透明的,不知道结构如何解决,很有可能要在城墙的墙基上动手。”

  网友ABC8450同样发现了“城墙渡”与《条例》的冲突。

  该网友认为,整体而言中央公园思路是很有特色的。最令人称道的是“不是大拆大建,重在组合资源”。把玄武湖、紫金山、九华山这么大一片连起来,一定会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也希望办事机构好事做好,在文物保护的问题上既不希望做加法,更不希望做减法。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保留原样最好。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很“期待”。新浪微博网友“天天小河”在评论相关“城墙渡”的新闻时表示“建好了,想去参观”。还有新浪网友“卷卷”认为,假如这个“城墙渡”既美观又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而且方便游客上下城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和同学一起把一直向往的城墙走个遍,更亲近地去体会这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城墙。

  【观点交锋】

  “城墙渡”

  难与城墙浑然一体

  “无论怎样的‘城墙渡’,不论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都很难做到与城墙的浑然一体,而且城墙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不能加更多东西”。

  “台城一带的城墙现在就能上下,而且是台阶式的上下,一定程度上还能控制人流,对城墙起到保护作用。所以不赞成城墙上装‘城墙渡’”。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教授陶卓民

  文物

  不能“一把锁”关起来

  “文物保护不能死保,而要活保,文物再宝贵,也要让老百姓接触,不能‘一把锁’把文物关起来,这不是文物保护的初衷。”

  “建‘城墙渡’也应该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不要损害城墙本体,其次可拆除,然后密度不能太大,最后是有助于遗产与老百姓见面。”

  ——南京大学一位历史学专家曾经参与了“城墙渡”的论证,他表示建“城墙渡”未尝不可,从太平门到玄武门之间距离确实蛮远的,同时城墙把玄武湖与紫金山隔绝了,参观起来比较麻烦。此外,现在韩国日本的城墙都能登临,而且目前与南京明城墙一起打包申遗的西安城墙等都可以登临参观,明城墙上建“城墙渡”并不会影响明城墙申遗。

  【官方声音】

  碰上硬杠杠 有可能不建

  因为“城墙渡”颇受关注,具体如何操作,晨报也非常关注。记者昨天从旅游主管部门获悉,目前中央公园内的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生态景观的恢复、遗址保护等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了。但是“城墙渡”方案,目前还属于规划阶段,不是立刻付诸建设,具体怎么实施,还需要深入的论证。“要听听各方面的意见,还要请文物部门一同进行论证。”该人士表示,万一这个城墙渡碰上了硬杠杠通不过的话,也有可能就不做了。具体方案还在进一步深化。记者 成岗 张晓露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