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大专家的敦煌情缘: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

2012年08月03日 10:44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徐啸寒 通讯员胡庆方 冯林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

  武汉大学的专家们,从上个世纪就与敦煌结缘。两院院士李德仁和妻子朱宜萱教授等人,设计并实施利用测绘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复原再造,要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

  7月28日,记者随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帆一行5人,来到莫高窟。这是该校领衔的国家973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获批后,项目组首次到莫高窟进行精密扫描测量(如图)。

  武大专家邂逅“敦煌女儿”

  位于茫茫戈壁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与地处江南的武汉大学,似乎冥冥中有一种缘分相牵。

  武汉大学已故史学教授唐长孺是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大家,上世纪50年代就多次深入戈壁,透过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与残存的文书,触摸数千年前的历史。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宜萱,上世纪60年代也在敦煌进行过多年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曾骑着骆驼来到满目疮痍的莫高窟参观、测绘。

  2006年,朱宜萱到香港验收她主持的志莲净苑数字化工程。志莲净苑是仿唐木构佛寺建筑群,以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画为蓝本。武大的专家们对它的每一个构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再建了一座完整的三维动态数字化志莲净苑。该工程2008年获得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当时正在志莲净苑做学术访问。她与朱宜萱一见如故,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两院院士要“让敦煌永生”

  朱宜萱的丈夫,是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我省唯一两院院士、武大教授李德仁。经磋商、论证,李德仁提出的“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的设计浮出水面。

  具体说,就是运用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科技,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与现实莫高窟一致的数字莫高窟,当人们点击电脑上的莫高窟时,能从任意视角观察到现实中肉眼难以看到的细节。

  2007年11月,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平湘等人,用先进的激光扫描仪采集了第158窟内部和莫高窟标志性古建筑“九层楼”的外部结构数据。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员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注重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莫高窟的壁画、建筑和塑像等进行数字化保护。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已完成52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摄影采集。

  武汉大学利用其先进的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在洞窟三维数字化、壁画定位与纠正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

  2008年4月,朱宜萱带领15人团队再赴敦煌,与樊锦诗等专家共同攻关前期技术难题,做出了带彩色纹理的三维洞窟模型,并突破了“九层楼”的测绘难关。

  2008年夏,李德仁团队的三名博士生,驻守敦煌2个多月,完成了第196窟、第285窟的高保真三维重建。“目前我们已经对70多个洞窟进行了扫描,并对其中4个洞窟进行了三维重建。”张帆说。

  去年底,武汉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申请国家973项目获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清泉教授是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遥感测绘学科的领军人物,李德仁院士担任项目专家顾问。

  有关材料显示,我国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近40万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大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可逆的方式快速消失。而武大师生的敦煌数字化实践,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