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拆除 老员工自发抢拍(图)

2012年08月15日 14:2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一景。

一位老职工在拍摄北影厂内布景。

即将拆除的北京电影旅游城。

  他在这里,参与了明清风情街的建设;他在明清风情街上拍戏,负责管账;他在明清风情街上拍戏,负责灯光。如今,他们已经退休了,面对即将拆迁的老朋友——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们竭力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想要挽留住这座大院,因为北影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厂,更是他们的青春。

  细数 每处都精心制作

  马天祥、刘振江、田清保……您是否在早年间电影电视剧里的演职人员表里见过呢?他们同属于“北影厂老年摄影协会”。自从北影开始拆迁,这10多位老北影厂人就不再东颠西跑地拍东西了,借着身份的便利,他们每天就行走在厂里。

  田清保,已经年过七旬。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骆驼祥子》,为了架设布景,开始建设一条小小的街道。后来几经改建扩充,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明清风情街”。当时的田清保是北影厂无数幕后英雄之一,负责道具、布景。小街上面拍摄的许多戏,布景都出自他的手笔。

  “当时人们对于艺术很负责任,每栋小房,都由搞建筑、搞美学的人来设计,还请老建筑专家参与提意见。”这座小房子拍摄过哪部电影,那座小房子后来做了哪些改动,《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去过哪家酒楼,《宰相刘罗锅》的轿子从哪里经过,观众眼里的过眼云烟在他们脑海里却怎么也翻不过去篇儿。

  “那堵墙,看到了吧,那原来画的是一片蓝天白云!那工艺美术大师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马天祥,今年62岁,曾在北影厂办公室工作,他的喊声,引得整条街的人目光投了过来。“那些人是真正的大师,是画颐和园画廊的人。90年代初,想来这条街上拍片的人,排队都排不过来啊!后面的招待所,剧组想住都没地方住啊!小食堂都进不去人!”

  回忆 往日情景难磨灭

  “当年盖的这荣宁府,是最考究的建筑。”田清保说。这里便是如今的北京电影旅游城的一大部分,与明清风情街,被老人们并称为北影厂里面的两大景点儿。为了拍摄1987版《红楼梦》,这片地方建成了几个古香古色的院子。那个时候剧组花钱,“算账算得可认真了。整个红楼梦拍下来,才花了100万多点儿,包括建这些院子。”丁老先生说。

  刘振江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今年也62,刚刚退休。“《霸王别姬》拍了7个月,整整7个月,失眠啊。院子里是800个群众演员,影棚里多少灯密密麻麻往下打光,这要是一不留神,掉一个下来,可不得了。每天拍完了戏,我们几个还要检查防火安全。现在想起来,哎,岁数大了,再给多少钱,都干不动啦。”

  眷恋 拍摄后编成资料

  “抓紧时间吧,能多拍就多拍。”作为这个小协会的会长,田清保给大家提出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多记录。“我想汇总之后,将来能做个集体的资料,记录下北影厂这最后一段路程。”

  想起明清街上的老房子即将消失,马天祥心疼得有些举不动手里的相机。用相机拍下这些青春的记忆,对于这些曾经的老北影厂人来说,是个“残忍的事儿”。走着走着,刘振江突然自己开了小差,不一会儿,回来找到组织,高高兴兴地汇报,“我刚看啦,当年拍《霸王别姬》的那些屋子,还都在呢。真不错啊。”

  跟着几个老伙伴,丁老先生默默地在后面走着,也没有给记者留下名字。他曾是影剧的财务主管,如今是几个摄影老伙伴里年纪最大的,75岁了。老兄弟们还将住在这个大院北边的家属区里。而北影厂,他们的老朋友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

  记者 张十月

  实习生 李凌骁/文

  记者 王颖/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