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版“24孝”遭质疑 评论称看似全面实则僵化

2012年08月15日 14: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李英锋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这是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部分标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性伦理的需要,是家庭和睦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诚然,孝道文化的确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创新发展是否应该表现为一条条具体的标准?对此,笔者持质疑的态度。

  这种列举式的“孝标准”尽管看起来很全面,很有人情味,实际上却颇有僵化之嫌,并不科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逐条分析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标准门槛较低,比如亲自给父母做饭、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等,我们都很容易达到;但也有不少标准的门槛较高,比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子女要达到这些标准需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空余时间,有适宜的环境,或许还需要有稳定的收入、与父母共同生活或离父母住址较近。而对于收入不高、离父母距离较远、工作压力较大或工作环境特殊的子女而言,这些标准则显得有些苛刻,不太现实。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尚不能满足子女上学以及住房、结婚、治病等必须的生存发展需要,他们拿不出钱或拿不出足够的钱给父母定期做体检、带父母去旅游,为父母购买保险,给父母“不能少”的零花钱,他们可能也没有相机为父母拍照,他们甚至连自己都不会上网,更遑论教父母上网。以农民工为例,他们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家,收入微薄,生活节俭,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中的很多项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平心而论,没有达到新版“24孝”行动标准并不代表子女不孝顺,这些子女很可能以自己力所能及或父母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同时,完全达到新版“24孝”行动标准也并不等于子女绝对孝顺,因为,“24孝”标准还不足以涵盖孝的外延。子女要做到真正孝顺,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比如遵纪守法,积极工作,争取上进,远离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不顶撞父母,不结交一些道德沦丧的人,安全驾驶等。如果子女在这些方面表现糟糕,也会让父母失望、伤心、操心。

  各家的情况都不相同,各家也都有各家尽孝的经,只要子女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当然必须要合法,符合社会公德)都是可行的。孝道文化的确需要引领,但需要的是原则性的引领,而不是标准僵化的具体定式。笔者以为,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可以成为一种尽孝的启示和提醒,但不能成为衡量孝或不孝的权威依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