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梅兰芳回故乡连演6场 乡亲们卷着铺盖连夜买票

2012年08月18日 09:4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梅兰芳回故乡连演6场乡亲们卷着铺盖连夜买票

  众所周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祖籍在江苏泰州。但在先生传奇的一生中,仅仅踏上过一次故土。1956年3月7日,在草长莺飞的明媚春色中,泰州人民迎来了这位远方的游子、那道星光夺目的清癯身影。在泰州梅兰芳纪念馆,记者找到了当年梅兰芳回泰州的影像资料,万人空巷迎大师的情形又清晰浮现。

  A

  为何回乡

  家乡人盛邀促成此行,梅先生了却心愿

  “他算是被家乡人硬请过来的。”说起半个多世纪前梅兰芳到访故乡的因由,泰州梅兰芳研究会会长、年逾7旬的陆镇余老爷子仍一脸兴奋。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4岁丧父、15岁丧母的他在伯父和祖母的抚养庇荫下长大成人。“老祖母非常疼爱梅兰芳,常常和他说起家世,激励他认真做人、好好学戏,日后为家族光宗耀祖。”在祖孙间的谈话中,会经常出现一个地名,便是梅兰芳祖上几经迁徙的源头:泰州。

  陆镇余告诉记者,老祖母的讲述在梅兰芳心头留下了对故乡的最初印记,回老家看看、去祖坟祭扫的念头似圈圈涟漪荡漾不息。这一点,在梅兰芳儿子梅葆玖的回忆文章中可以得到印证。“我们小时候,父亲就曾和我们提到老祖,说他是泰州一个木雕手艺人,生活非常贫苦。而故乡泰州的旧事也经常听到,印象是那里很苦、很远……”

  梅兰芳成名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接受文汇报采访约稿时,提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故乡泰州。“这个消息让当时泰州京剧界人士非常振奋,多次去信向先生介绍泰州解放后的发展变化。”这些满怀深情的文字,更勾起了梅兰芳对故乡的向往。

  1956年2月,梅兰芳到江苏演出。泰州市各界闻讯而至,辗转找到了先生,并发出来自故乡的邀请。“梅兰芳爽快接受了邀请,并再三嘱托来人代为查找在泰州的梅氏亲人,以实现多年的寻根省亲心愿。”

  现存泰州市档案馆的一份档案记载了当日梅兰芳踏上故土后的感慨,“我是非常乐意回来的。一方面可以悼念祖辈,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的演员,应该为人民多演出。家乡虽说是小城市,但能为乡亲们演出是我最大的心愿。”

  重现盛况

  欢迎:鞭炮锣鼓,十里长街挤满人

  在泰州梅兰芳纪念馆,记者见到了一幅1956年3月7日,梅兰芳一行抵达泰州时的街景照片。入眼高悬着“欢迎梅兰芳先生返乡访问演出”的巨大横幅,下方人头攒动,每张脸上都挂着笑容。

  时任泰州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刘粲夫目睹了当日盛况,在晚年一篇回忆文章中他这样描述:7日下午5时许,梅兰芳先生和夫人福芝芳及幼子梅葆玖的专车驶入泰州城区,顿时鞭炮声声、锣鼓齐鸣,十里长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街头巷尾挤满了人,乡亲们早在海报和广播里听到了梅兰芳要来的消息,都争相一睹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

  保卫人员恐出意外,要司机开快一点。梅先生却不同意,反而让车子开得很慢,并不时将手伸出向群众致意,甚至探出身去向群众点头……

  准备:修整剧院,日夜赶工

  就在家乡各界喜迎梅兰芳一行的同时,为了让大师级京剧演出的重头戏顺利进行,一系列修整剧院、预售戏票的准备活动,早在古城泰州刮起梅氏旋风。

  在档案馆内一篇题为《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文章中,当年负责梅兰芳返乡访问演出接待和票务工作的作者王顺堂写道,“距离先生返乡还有一个多月,各部门都紧张忙碌起来。”

  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演出场地修建。“当时人民剧场刚刚搬迁新址,内部正在装修,大家日夜施工,尽管财力有限,但竭尽所能把剧场装修得更好些。我们把舞台台门提高了一公尺,把观众厅边排的长条木椅改成木翻板椅,这在当年是很不容易的事。还在舞台上场门用木花板搭建了一个小化妆室,借来两张小桌,安装了一个小火炉……”

  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却已是当时能力极致的剧场里,梅兰芳连续表演了多场拿手曲目。剧场落成后第一场演出主角就是梅兰芳大师,如此殊荣永远记在了人民剧场的史册中。

  演出:人太多,装上喇叭来直播

  在梅兰芳“照顾家乡老百姓”的嘱咐并为此放弃梅剧团所有收入的坚持下,演出最贵的一等票只售两元,远低于先生在南京等地五六元的票价。即便如此,对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但显然,百姓对梅兰芳表演的热情高涨得难以想象。“售票时间一公布,当天夜里便有许多观众冒着春寒,带着铺盖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龙,买到票的欣喜若狂,买不到的懊恼不已。”

  而尽管为了让剧场容纳更多观众,最后甚至想到了把座椅拔出重新密植的方法;梅兰芳也有鉴于家乡人民的热情,在计划内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和《奇双会》之外,又加演了一场《霸王别姬》,并令儿子梅葆玖加演一出日场。但这仍远远不能满足泰州乃至周边盐城、南通各地戏迷的要求。无奈之下,政府在剧场外安装了喇叭,“现场直播”梅兰芳的演出。

  那几晚,泰州全城不眠。

  C

  浓浓乡情

  一次故乡行,一生故乡情

  陆镇余会长告诉记者,梅兰芳当年返乡,除了演出、祭扫烈士墓等常规活动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认祖寻根。“当时泰州政府受先生委托,整理出了梅氏的族谱,并找到与梅兰芳关系最近的族兄梅秀冬。”

  梅秀冬之子梅顺和在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当日场景,“梅叔叔身穿灰色短大衣,精神抖擞。他听闻了父亲身份后,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大哥,我终于回来看你们了,可以认祖归宗了’。”

  彼时,在梅秀冬家中,梅兰芳看到了梅氏列代祖宗牌位,从中找到了那些通过老祖母之口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心情非常激动,恭敬地点了三支香,向祖先牌位行了祭祖礼仪。”次日,梅氏一家三口又来到泰州东郊的祖坟祭扫。“坟场绿草青青,梅叔叔携妻、子恭敬地为祖坟添土、献花。”

  梅顺和说,“50年来我家与梅叔叔家的交往连绵不断,感情未因时间受任何损害。”据其回忆,他和父亲曾先后到访北京护国寺一号的梅兰芳家,都得到了热情接待挽留,居住时间达月余之久。

  梅葆玖在回忆文章中也曾提及,“1958年8月,梅秀冬大爷70大寿,父母亲将大爷接到北京为他做寿,住了一个多月畅叙亲情。”在梅葆玖的印象中,不止是对大爷一家,父亲对每一位来家里做客的家乡人都非常热情,“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机会再回故乡,他不时叮嘱我和姐姐有机会再回老家看看。然而历经文革,等我们有机会随团到泰州演出时,已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

  这段让梅兰芳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一直在儿子梅葆玖身上延续着。在纪念父亲返乡5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他说,“整整50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和父母亲到访故乡的情境,和这里浓浓的乡怀。我老了,可能过几年就唱不动了,但我很想为我的故乡做点事,贡献绵薄之力。”

  D

  老照片背后的趣事

  梅先生配合拍照故意玩“摆拍”

  客串的摄影师突击训练完成拍摄任务

  在梅兰芳纪念馆翻看一幅幅老照片时,记者意外得知,这组珍贵的照片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泰州城中,记者找到了照片的拍摄者黄玉老人。当年梅兰芳口中的“小摄影师”如今已是抱病在床的耄耋老者,只是在谈起此段往事时,眼中仍会闪现出动情的神采。

  “我在文化馆做馆长,那个年代泰州没有报纸没有电台,找遍整个机关事业单位都没有一架相机。”黄玉后来通过朋友的朋友辗转借来一架德国产120相机,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他又连夜找到一位在照相馆拍照的师傅,请教相机操作和取景技巧。

  “当时不少亲朋都羡慕我的差事,可以随时随地见到先生,还能一场不落看精彩的演出。”黄老对记者苦笑,“其实我满脑子都是手里的相机,哪里顾得上欣赏演出啊。”

  或许是天生摄影感觉不错,客串摄影师的黄玉最终圆满完成了跟拍任务。“一共用了不到10卷胶卷,拍废掉的只是几张而已。也多亏了梅先生有经验,看到我在拍,就会故意放慢动作,甚至稍作停顿,有时还会问我‘拍完了吗’?”

  黄玉告诉记者,梅兰芳一行15日走后,他立刻到照相馆冲洗照片,然后和印刷厂联系,用最快的速度将照片制成了一式三份纪念册。

  几天后,黄玉带着精心制作的纪念册来到扬州,拜访正在当地演出的梅兰芳先生。“他一听是老家来人,连忙出门迎接,并让梅葆玖喊我叔叔。”梅兰芳很开心地收下了纪念册,仔细翻阅后跟黄玉说,“这次回到家乡,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争取在有生之年,再作第二次返乡演出。”

  令人痛心的是,梅先生此一去便是永别故乡,直到5年后因病辞世,都未能如愿再回泰州。   

    本期协办单位

    泰州市档案馆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

    本版撰稿

    江苏省档案局  袁光  嵇梅  

    泰州市档案局  吴文凤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  杨建蕾  

    扬子晚报记者  张磊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