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称鉴宝节目不能"四不像":文化娱乐不可兼顾

2012年08月27日 15:2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蒋铮 实习生 巢文芯

  继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闹出献宝人“干爹门”之后,“王刚砸宝”事件上周再次升温:先是有“专家”信誓旦旦地说砸的是“真家伙”,紧接着,北京市文物局声明砸的都是赝品(详见本报8月21日、22日相关报道)。

  “王刚没有砸错,但民间的其他质疑———请托上阵、买假来砸,却没有官方的澄清。”广东藏家刘淑懿对各种鉴宝节目的态度是:一律不看。“鉴宝节目不是鉴宝,而是耍宝。上来的东西充斥着各种神奇故事,情节戏剧化,正经讲古玩物件的时间,占不到整个节目的1/4,观众学不到知识;很多台上的专家也和东西一样不靠谱,东西假在哪里、真在何处,来来去去都是很简单的几句,什么胎质疏松、臆造明显,真品怎么紧密、赝品怎么疏松,全都含糊带过”。

  鉴宝节目应该怎么办,究竟是娱乐节目还是文化节目?国家广电总局的限令效果如何?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赴京专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广电总局:限令不是禁令

  在鉴宝节目连番上演“做戏”闹剧之后,7月5日,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连发多道限令,包括:一,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二,文博工作者不收藏、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职业身份牟取私利。三,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

  限令实施一个多月,效果如何?羊城晚报记者从广电总局的相关人士处了解到,限令不是禁令,该局尚未对鉴宝节目实施审批备案制度。

  这位人士透露,国家文物局与广电总局协调沟通时提出,目前鉴宝类节目有几个问题,一是太多,二是不太规范。很多鉴宝节目违反了文物管理方面的政策,必须进行规范。现在有的节目确实有些犯禁,比如在节目中直接进行交易。国家文物局提出,文物是不能交易的,即使是可以交易的艺术品,也必须在文物商店或者拍卖公司交易,不能在节目上就做买卖,电视台没有这个资质。鉴宝节目只能是介绍、鉴赏。

  所以,国家文物局与广电总局联合发文提出了相关要求。但这跟之前的“限娱令”不一样。限娱令是宏观调控,有些节目数量太多了,要减少,或者有些品种太少了要增加。这次发文的目的是规范。

  有不少观众很关注央视二套已经停播的《鉴宝》节目,有人以为是广电总局要求停播的。对此,这位人士表示,广电总局没有这样的要求,可能是央视有自己的考虑。后来央视10套又做了一个类似的节目。目前,广电总局没有要求鉴宝节目必须审批或备案,也没有总量限制,也尚无被勒令停播的鉴宝节目,最多只是警告。

  国外鉴宝节目

  目的泾渭分明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中国,很多国家也有鉴宝节目,但并非“砸”、“闹”、“演”。 

  法国历史悠久,开设鉴宝节目也比较早,鉴宝节目类似智力测验,比如拿出一幅凡尔赛宫的古画,和赝品放在一起,让参加节目的嘉宾现场PK,争论这些画属于什么时代、代表什么文化符号、真假的理由等等,最后请专家匡正。通过考验嘉宾的鉴宝能力,向观众普及文物和文化历史知识。

  英国是拍卖公司的发源地,鉴宝节目也分成两种。一种是“正经”鉴宝,拍卖公司的物探与摄制组一起,到民间寻找宝贝,确认是真品的,可以直接上拍卖公司拍卖,属于“玩真格儿”的商业操作。一种是纯娱乐性质的“路边鉴宝”节目。大家约好一个时间和公众场所,专家免费给献宝人鉴宝,做现场评点,摄制组则现场转播,老百姓把自家的老东西拿出来给专家看,5英镑、10英镑的估价都常常有,大家也不当真,就图一乐。记者曾巧遇一次路边鉴宝节目,一个英国人拿着一件瓷器来鉴宝,专家看不懂上面横横竖竖的文字,索性就把瓷器推给记者,“你是中国人,你帮我看”。记者看过后发现也不大认识,就解释说可能是韩文或者日文,专家知道后,把瓷器往献宝人怀里一塞,双手一摊:“这个难题你还是自己解决吧。”摄制组把所有过程都实况转播,专家不摆谱、送宝人不在乎,观众看完哈哈一笑、轻松一刻。

  鉴宝节目不能“四不像”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树,退休前是一位资深电视人,他认为鉴宝节目娱乐也好、学术也罢、文化也行,关键是定位要准确,切忌“四不像”,既要打造成文化权威节目,又要娱乐大众争眼球,实际上不可能兼顾。遗憾的是,目前鉴宝节目普遍文化价值太少、娱乐气氛太浓。

  吴树认为,目前的鉴宝节目普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定位不清,文化、娱乐都想兼顾,结果成了“四不像”。其次是过分商业化,价值取向有问题。几乎所有节目都把自己当作是“鉴定公司”,看点集中在判定真假、值多少钱,罔顾古玩的自身价值、文化价值,在价值认定上过分强调商品价值。

  鉴宝节目“泛娱乐化”的根本原因,是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如果你是商业电视台,眼球第一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主流电视台,比如央视、各省卫视,还把自己等同于商业电视台,把收视率视为第一要点,追求‘眼球’远远高过媒体的导向目标,那就不对。”

  鉴宝节目应该怎么办?吴树建议:

  电视台既然有其公益性,节目就应当多强调文化性,多展示古玩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信息,向观众展示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节目应该多普及古玩收藏的知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操作。首先,通过实物展示和宣讲,彰扬传统文化。实物是最能直观体现历史和传统精神的介质,可以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五千年中国文明不是一句空话;其次,多传授审美方面的知识,让观众学会文物审美、艺术品审美,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另外,针对广大收藏爱好者多普及鉴定知识,承担推广、普及文物鉴定知识的责任。比如这一阶段市场上高仿画比较多,就推出如何辨别假画的节目;社会上流行高仿明清官窑,则推出鉴定假官窑的节目,等等。这种节目的收视率一样会很高。

  鉴宝节目不是大卖场,无论什么定位,都应当少谈文物的价格, 多谈文物的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