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0年前东亚最大煤炭码头在哪? 老甘井子承载历史

2012年08月28日 09:16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甘井子,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传说“甘井子”的名字来自一口甜水老井。日殖时期,这一带统称为海猫屯,海猫即是海鸥,说明当年这里是蓝天碧水的清秀之地。而一提起甘井子,老人们就忘不了那远去的海茂村(“海茂”即是海猫的谐音)。

  在老大连人的心中,“甘井子”和如今“甘井子区”的概念截然不同。在大连老建筑保护志愿者海南丢的引导下,记者梳理了老甘井子的脉络:那种感觉就好像翻开了一本泛黄的旧书,读着里面的故事,新鲜却又带着几许亲切。 □记者胡慧雯

  A

  金三角

  大连最大粮库变身大市场

  乘坐快轨一路北行,在“金家街站”下车,出了站台口,举目眺望:站台的东南面是金三角大市场,市场的附近,则是一片喧闹的工地。

  30岁的余峰回忆说,想当年,他姥爷就在金三角大市场工作——彼时这里还不是市场,而是个大粮库,老大连人称其为“一粮库”。根据记载,当时这里是大连市内最大、也是最先进的粮库。“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粮库玩,每次从大门口到我姥爷办公的地方,都要走很远。 ”余峰说,他记得粮库里那时有三个巨大的好像烟囱一样的大水泥柱子,“特别特别粗,听姥爷说,里面放的全是粮食。 ”

  在余峰幼小的心灵里,火车是个神秘的庞然大物,“那时,每次听到火车鸣笛响,心里都害怕得要命,但却忍不住要跑去看……当年的粮库里,就有一条火车道,经常会有火车拉着满满的粮食驶进。 ”

  过去乘1路车出行挤得要命

  “每次,我和爸爸妈妈坐1路车到青泥洼桥,都挤得要命。 ”33岁的潘琪也出生在金三角附近。对于她而言,记忆更加深刻的是那破旧而拥挤的1路车——翻看海南丢珍藏的《大连市内电汽车路线图》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1路车从青泥洼桥通至甘井子(在原甘井子百货公司附近),是甘井子地区居民去青泥洼桥的主要交通工具。“听我爸说,他每天早晨上班挤车都苦不堪言。最夸张的一次,是他手里拎着一袋30多斤的东西,为了挤公交车,不得不用牙咬着袋子,腾出两手去扶车门。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1路车还拖车,就是一个大客车后面,还拖着一个小客车。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换成了接驳车,就是车的中间有一段柔软的,像风琴一样的节段——那种车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不过多出现在101路公交车上。 ”

  后来,余峰和潘琪相继随父母搬离了金三角。他们不知道,如今的金三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粮库变身为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粮油批发现货交易中心。同时,这里还办起了大连国际花木交易市场、金三角家具城、陶瓷洁具总汇、装饰材料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食品百货市场等。

  甘井子

  工兴路为界分出新老甘井子

  过了金三角“东方家园”,东转便进入东方路。东方路是进入甘井子的必经之路。

  海南丢说,其实,甘井子流传许多美丽的传说。“老大连人的意识中,甘井子分新甘井子和老甘井子,老甘井子指的是现工兴路以南。老甘井子原叫黄嘴子,今甘井子码头附近至今还有清朝时期的黄山炮台,就在中石化大连公司里面。甘井子一名源自甜水井的故事,据说老井大致在甘井子河(大致在今甘井子街)源头附近。后来老井被填,在今甘井子公园内仿建了一口老井。 ”

  海南丢指着地图解释说,如今的“东方路”是原甘周路东段部分。甘周路建于1930年,初为碎石路,从甘井子至周水子火车站。解放后,于1959年开始逐步改建为柏油马路。上世纪60年代初又经两次改造,北端与光明路相接,通往海茂村五二三厂。

  金姓山东人来了,有了金家套

  “后来,甘周路的名字消失了,东方路是它的延续,其畔还有金家街。 ”海南丢介绍说,根据《大连简明字典》中记载,清康熙年间,有金姓居民从山东迁至,建金家套。到了日殖时期,这一带被称为金家屯。“现金家街、金一街、金二街、金三街、金四街一带都是当年的金家屯范围。日殖时期,此处曾有电业社宅,大致位置就在金三小学校南侧,解放后,这一带多为大钢家属楼。 ”

  海南丢介绍说,早在1957年前后,金一街、金二街一带建成大片苏联房。“金二街3号是原大钢幼儿园,后来因东北特钢搬迁,已经废弃;金一街街尾的嘉汇三中旁的东北特钢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以前的大钢子弟学校。 ”

  今年62岁的周维提起金家街,总是想到在道东侧的部队大院,“当年金家街这片多数都是小平房,住的都是穷苦的工人。但就在部队大院那一片,有一些所谓的日本房,听说是日殖时期日军的家属住宅。 ”

  如今,这些日本房已被拆除。“部队大院正门东侧有一新建居民楼,其前身是二层的日式楼,原为苏联驻军某司令部。 ”海南丢说。

  C

  椒房街

  《小姨多鹤》取景大化俱乐部

  过了金家街,沿东方路向东北而行,依次是椒中街、椒房街、椒建街——其皆属椒房。据海南丢提供的1943年大连市街图显示,当时这一带被叫做椒树房屯。而《大连简明字典》中亦有记载:清康熙年间,有王姓居民从山东迁入,因为椒树丛生,故名椒树房,简称椒房。上世纪20年代,这一片仅有70多户居民。后来,因甘井子建码头、碱厂、化工厂、煤场等,逐渐发展起来。“当年,此处隶属周水子会,曾建有满曹社宅、大华社宅等。 ”海南丢介绍说,原来的大化俱乐部就在这里。“那是一座苏式建筑,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已改作工人俱乐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就曾选择这里拍摄部分外景。 ”

  四院前身为大连最大私营医院分院

  在今东方路与椒北路交会处的“大连第四人民医院”,简称四院。“上世纪60年代,这里叫‘海水浴场’,因为当时大连钢厂院里海边有一条大坝,附近有海水浴场可以游泳。后来,海被填埋,海水浴场就改成了市立医院。 ”海南丢说。

  据大连老建筑保护志愿者孙群萃介绍,四院的前身为博爱医院分院,建于1942年,当时有60张床位,包括两名日籍医生在内的10位医护人员。博爱医院是当时大连最大的私营医院,院长就是祖籍台南的孟天成。“老四院是一栋四层米黄色砖楼,转角处被设计成圆形。医院北侧原是一条水沟,如今明沟改为暗渠,一座拱顶的农贸市场拔地而起。 ”

  海南丢说,甘井子人多是附近工厂工人及家属,其中就有大钢。当年,大钢就在四院对面,一直绵延到工兴路。虽然大钢早已改名叫做东北特钢,但在老大连人心中,它是永远的大钢。

  传说中的老井,在二门市一带

  在今椒房街农业银行一带曾有座王家大院。“王长发家在此已是六辈,我推想他的家族大致是150年前的老海南丢。他和同为海南丢的张芳柏告诉我,这一带最有名的王家大院是‘五大门’,据说与东关街许多大院非常相似。‘五大门’顾名思义有五个门,而且都是连着,大致在椒房小学东北位置板楼一带。 ”

  据王长发介绍,王家还有前院后院之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家大院被拆,建起大板楼。老人还说自己曾看过甘井子那口传说中的老井,就在二门市一带。二门市是甘井子人的说法,即甘井子副食品第二门市部,大致位置在甘井子街附近。

  椒房街东面大连港粮食储运中心是日殖时期“满铁储炭场”旧址。“当年这里机械化程度很高,日本人将装煤炭的火车开到这里后,用自卸设备将煤从火车上卸下,再用传送带码垛。 ”海南丢说,那个高架桥式抓煤机就是俗称的“倒煤架子”。“这里原有两个巨大的倒煤架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次台风将其中一个刮倒。据曾参与拆卸的老人讲,它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二战前的产品。现在的这台也不是原来的,何时更换不详。大连港粮食储运中心北侧原是大连港果园农场,上世纪80年代后期果树被砍伐掉,建成储存粮食的场地。 ”

  D

  甘大里

  就地取土建造“干打垒”房子

  顺着椒房街北行,今椒金山小区(椒北路四院东侧)的前身为满曹社宅(即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大化前身之一),解放后为大化家属区。东面的椒园街万福山庄则是当年大华社宅(即大华矿业株式会社,大连钢厂前身之一)。“以前老大连人把椒房北面这儿叫做‘甘大里’,就是今万福山庄最北侧山下一带。1970年,老大连人在此用‘干打垒’的方法建成房屋。 ”海南丢说,“干打垒”是中国北方农村常见的用土作原料建造的房子,除了门窗和房檩用少量木材外,墙壁就地取土,并将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木夯铁杆分层夯实;房顶则用草作垫层,上面覆泥巴抹光而成。

  而网友“图说老大连”的母亲就参加过当年建造“干打垒”房子的工程。老人当年的工作是“和灰”,即搅拌水泥。由于当时没有搅拌机械,所以全靠人工搅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夏天,工地每天都会发一根冰棍降温。母亲舍不得吃,便叫孩子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到工地吃那根冰棍。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孩子们很少吃甜食,冰棍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难得的美味。“图说老大连”当时仅有5岁,所以吃得津津有味——几十年后,再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却不禁泪如雨下。

  E

  甘井子码头

  东亚最大的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

  沿东方路一路向东,兜兜转转又上了工兴路——这也是老甘井子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在工兴路的尽头就是民间俗称为“甘井子码头”的大连港甘井子港务公司。站在高高的坡上回望,依稀可见大连港和大船。“甘井子码头应是大连最完整、最系统、最大规模的近代工业遗产。大连兴于港口,甘井子也是——甘井子码头是甘井子城市化的起点,始建于1926年。 ”海南丢说。

  据记载,早在1919年,日本人在制定《大连港十年规划方案》里就计划建设甘井子煤码头,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后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终于在1923年决定出口煤炭在甘井子装卸。 1926年9月1日,甘井子煤码头工程防波堤建设正式开工,开始在小椒房一带填海,修筑护岸等。为了配合筑港进程,当时还征收了东起甘井子,西至周水子一带约188万余平方米的有关土地,用于煤码头和南甘(南关岭-甘井子)铁路建设。

  1930年10月1日,甘井子煤码头竣工。码头的栈桥长329米,两侧可同时停靠7000-10000吨级船舶4艘,是当时东亚最大的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据王长发介绍,当时载运煤炭的火车货箱到达后,机械手将约60吨重的货箱抓起后翻转就能把煤炭卸出来——听起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的感觉。

  F

  甘井子火车站

  铁轨连接大化大钢专线

  “工兴路并不是一条死路,绕着码头便可像走迷宫一样兜出来。 ”在海南丢的指点下,走出工兴路便上了甘海路。

  甘海路上可以看到北山村一带北明街、北风街、北秀街。“坡上的日本房正是当年日本蓝领的旧居。 ”海南丢说,据称当年这路上曾有日殖时期甘井子小学校、白俄公寓。“现在,白俄公寓找不到了,但甘井子小学校故迹仍在,即甘海路4号吉粮集团大连粮油运销总公司与大连明驰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所在。解放后,此处曾为苏联驻军某部司令部。 ”

  甘海路5号是甘井子火车站,建于1930年7月。甘井子站与大化、大钢、大连石化、石灰石矿、甘井子码头有专线连接,1959年、1960年曾两次扩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老甘井子变化日新月异。不过,对海南丢而言,昔日老甘井子清澈的海里有鱼儿游泳,海边能看到花盖螃蟹、章鱼,礁石上长满了海蛎子,爬满了香波螺,海滩上还可以挖出黑皮蚬子,大片的泥滩里还有蝼蛄虾……却是儿时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