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域性图书悄然兴起有隐忧 业内:须防雷同跟风

2012年08月28日 13:36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郦亮

  《舌尖上的上海》在上海卖疯了,北京人却未必知道。周立波专讲沪语的《诙词典》,上海人看得津津有味,却引不起广东人的兴趣。本报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读者细分加剧,地域性畅销书正悄然兴起,甚至出现了专为一地读者写作的作家。这意味着更多机遇,也意味着更多风险。

  地域性图书:只给本地人看

  在刚结束的2012上海书展中,地域性图书可谓风头出尽。销售火爆的《舌尖上的上海》是不得不提的,钱乃荣的《小学生学说上海话》也是一本,此外《浓浓沪语上海情》,《钱程的上海腔调》等一系列6本书同样颇受上海读者青睐。

  在书展采访时,记者就听一位读者陈先生说,他买《舌尖上的上海》就是其中写“绉纱馄饨”一节勾起了童年的回忆。“绉纱馄饨”只属江南一带,因此据记者了解《舌尖上的上海》销售区域也大致锁定上海,其他地区的销量便十分有限。

  有意思的是,记者曾去广东出差,看到当地书店里满目都是煲汤药膳一类的书,不仅很多食材只能在当地找到,书中不少地方还用粤语描述。当地的出版社告诉记者,这类书也只在广东销售,压根儿没考虑给外省人读。

  据记者观察,这些地域性图书因为往往能抓住当地人的眼球,所以其中不少也成了当地的畅销书。

  “多元社会众口难调,全国人民顾不上,就只能服务一个地方。”盛世图书的编辑张燕昨天提醒记者,今年以来全国性畅销书品种锐减,能称得上畅销的也只有青春写手的几本,但销量远不能与当年《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此类“几百万销量级”的图书相提并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市场细分。”

  危机再现:须防雷同跟风

  面对如此火爆的地域书市场,一些扎根本地,为当地读者写作的作家也开始应运而生。比如广州人气十足的美食专栏作家余自强。上海著名作家王小鹰也曾用大量沪语方言创作了她的长篇《长街行》。而最近知名作家王唯铭的新作《亲爱的,飞》,里面也有大量上海俚语对白,颇引人入胜。

  这些当地作家,用当地语言所写的反映当地文化的作品,自然最主要的目标读者就是当地人。他们也因此在当地读者心中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和人气。不过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雷同跟风的不良风气也开始侵扰地域性图书。比如谈老上海文化的书,目前在售的就有几十种之多。内容相近,笔法相似,让人挑选时很不知所措。讲授上海话的书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地域性图书同样要写出特色,否则本地读者不要看,全国读者更不要看,那便一败涂地。”出版人李德明表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