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程泰宁:建筑除了让人眼前一亮,还要有文化内涵

2012年08月29日 14:0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程泰宁:建筑除了让人眼前一亮,还要有文化内涵
展览效果图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蒋紫薇/文 吴煌/摄

  程泰宁,在中国建筑界是个泰斗级的人物。杭州人对他的作品一定不会陌生。城站火车站、黄龙饭店等地标性建筑都出自这位建筑大师之手。9月4日,程泰宁的个展“筑境·山水间”,将在他自己设计的浙江美术馆开幕。届时,程泰宁设计的建筑模型、图片以及设计稿都将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自己设计的浙江美术馆里开展,对于程泰宁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怎样合理利用空间布展,他比谁都清楚。

  中国建筑界顶尖人物程泰宁在杭开个展

  对于这个留下他许多烙印的城市,他对记者说——

  杭州感觉:山水间 书卷气

  程泰宁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规模比较大。不同于上次在北京的个展是以时间为顺序,这一次个展是以他的设计理念来划分,“因此这次展览,我觉得更能反映我的一些设计思想。”

  而之所以将个展取名为“筑境·山水间”,是因为他想体现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中间我们应该特别去关注一个‘境’字。其实我在做设计的时候,不单单是说建筑和自然,更多关注建筑和意境的关系。设计不应单单从建筑本身出发,还要将它放置在整体之中。这也较单单评论建筑形式、建筑功能更为超脱。”程泰宁说。

  程泰宁的建筑设计院在文晖路上,从他办公室窗口望出去,是那高耸入云的浙江环球中心大厦。窗外造型扭曲的几何体,与程泰宁办公室那些具有园林味道的花草、山石形成有趣的对比。

  “在杭州这样一个浪漫、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我们的一些‘欧陆风’的建筑反而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和谐也被打破了。”程泰宁感慨。

  这位梁思成奖获得者,一直在努力用他的建筑为杭州的山水韵味增添魅力。

  上世纪80年代,他凭借黄龙饭店的设计一举成名,后来,黄龙饭店获得了“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的称号。

  可是在当时,程泰宁和他的团队根本不被人看好。在美国设计师贝克特和香港设计师严迅奇面前,这个国内的无名小辈被视为“土包子”。

  然而就是这个“土包子”,看出了美国和香港设计师的问题。

  “就建筑形式而言他们都非常不错,也努力表达中国特色的文化。但他们的作品没有将周围的宝石山等环境作为整体来考虑,反而像一堵墙,阻隔了城市和风景。我觉得不合适。”

  后来,程泰宁的“单元成组分散”方案,将黄龙饭店变成了城市中的一幅中国画,那些空灵的留白,让游人和住店的旅客都能透过黄龙饭店,欣赏到背后的宝石山。

  程泰宁一直用这样的理念设计杭州的建筑。他为浙江美术馆设计的第一稿草图上,就写上了“依山面水,错落有致,虽为人造,宛如天开”的句子。他设计的城站火车站,注重体现书卷气。

  “我觉得,杭州应该有那种山水间,书卷气的味道。”程泰宁说,“像钱江新城这样,有许多外国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西化的,看起来似乎很新很现代,但实际上没有我们这个城市的特色。”

  建筑除了要让人“眼前一亮” 还要让人感受到文化内涵

  或许高端的艺术家都有一种相似的文人气质。程泰宁和记者谈建筑的时候,常常脱离建筑之外,绕到文化、历史、哲学的层面去。在他看来,会设计的建筑师充其量只能算“匠人”,而真正的艺术家,就像陆游说的,“功夫在诗外”。

  记:讲究意境和超脱,是否和您早年阅读大量人文作品有关?

  程:是的。我1956 年大学毕业到建研院,一直到文革,前后近十年,设计搞得少,书却看了很多。从中国古典文学、画论到西方文艺史、西方的建筑杂志都看。有两本书我反复看过多遍,一本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本是丹纳的《艺术哲学》。我很喜欢绘画、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诗词,看到这些我会很自然地联系到建筑。建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思考的结果是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放到建筑中,就是“功夫在设计之外”。

  曾经有一个香港设计师,到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求学,考了三次都没有考取。他第四次去面试的时候,考官就问他:“你有没有看过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的书籍?”他都回答没有。考官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执着来考我们这个专业?”他回答说因为我有许多的工程经验。考官说:“这就是你三次都没有考上的原因。”他没有接触建筑以外的东西,就只是一个匠人。所以我现在也会对我手下的年轻建筑师说,要多看书。

  记:但我们似乎很热衷于请西方设计师来做作品,中国甚至被称为“实验田”。

  程:是的,因为很多政府官员和开发商都喜欢去国外。他们的审美取向偏向于追求“眼前一亮”、“很震撼”的造型。视觉冲击并非不重要,但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更重要。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政府的政绩意识很强烈,但城市建设的时候就忽略了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

  记:今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策奖,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中国城市建设,以及中国和西方建筑关系的问题。同时他的作品本身也存在一些争议。您对他的作品和设计理念有怎样的看法?

  程:不管现在对于他作品有多少争议,我认为他是在做自己的东西,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至于他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做中国的建筑,路可以有多种多样。听说王澍得奖以后,有人开始模仿他,搬破砖破瓦来做东西,这样的做法就可笑了。每个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要有自己的理解,路走得好不好我们可以留给历史来评价,但是能很认真地去思考,努力走出自己的路,这就值得我们去欣赏。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蒋紫薇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