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忐忑》作曲老锣:中国音乐必须先在国内发展好

2012年09月03日 10: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忐忑》作曲老锣:中国音乐必须先在国内发展好
资料图:老锣。中国文化报记者 陈璐 摄

  也许你不认识老锣,但你肯定听过《忐忑》。这首被网友封为“神曲”的《忐忑》,自2010年一直红到2011年,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学龄儿童,还是退休大妈,好像都能哼出一段《忐忑》那不知所云的唱词。8月22日,记者在第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主题论坛上见到了《忐忑》的作曲老锣。

  老锣是个德国人,名叫罗伯特·佐里奇,是一位致力于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出生于慕尼黑的他,10岁开始学习巴伐利亚民间乐器齐特琴;1993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古琴。一开始,老锣认为中国音乐“非常无聊”。“很多西方人也这么认为。后来我转念一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音乐不可能无聊,觉得无聊的人是因为不懂它。”很快,老锣就从古琴中感受到中国古乐器的精髓,也发现了中国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魅力,他去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采风,组建过一个名叫“高山流水”的乐队。在中国,他是外国人,在欧洲,他则是以中国音乐创作见长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曲家,成为介绍亚洲音乐的世界音乐人。他独立制作了10余张中国新音乐艺术唱片;为中国乐器笙、古筝、扬琴、笛箫及民族室内乐团、管弦乐团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

  “学古琴后,我又研读了中国唐诗,为很多唐诗谱了新曲。我觉得,中国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韵、音色。”老锣认为,韵对于西方音乐是状态,对中国音乐则是过程。“西方人总是习惯于音乐有个发展的过程,而中国音乐没有这个过程,这也是中国音乐没能特别国际化的一个原因。”

  老锣认为,中国音乐在创作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意不足。“要不停地试,如果反馈不好,可以换一种方式,但不要停止尝试。”他建议,增强对传统音乐曲目创作的重视,“中国的音乐教育学习和吸纳了太多西方的东西,很多中国音乐家写出来的是西方音乐。”老锣说,在西方音乐教育里,学生可以跟各种老师学习,所学的内容比较多元化。“在中国,师生‘血统’的束缚性比较大,对年轻人来说,迟早要离开这个框框的捆绑。”

  创作于2006年的《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被网络赋予很强的娱乐色彩并迅速走红。撇去这些色彩,《忐忑》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探索意味的艺术歌曲,在业界也受到了认可,还获得过欧洲举办的“聆听世界音乐”最佳作品演唱大奖,可以说是老锣对中国现代民歌的一次探索。老锣的夫人、《忐忑》的演唱者龚琳娜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和老锣琴瑟和鸣,共同探索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老锣很高兴能帮龚琳娜打开一扇音乐之门,也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忐忑》打开想象之门。“《忐忑》只是我们众多音乐尝试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将来能向大家展示更多。《忐忑》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是可行的。”

  最后,老锣语重心长地建议说,中国作曲者在创作时不必刻意“国际化”、追求外国音乐界的认可。“首先要为中国市场创作,为中国听众创作。现在,国际上非常渴望听到中国的声音,这里有很大的空间与市场。一些音乐或许能够通过种种运作在短期内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实际上并不扎实,因为它没有在国内落地。中国音乐首先必须在国内发展好,才可能进一步在国外站稳脚跟。”

  (陈 璐 实习记者 曾旸子)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