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解出版“走出去”新瓶颈 从讲述普通人故事开始

2012年09月05日 1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题:破解中国出版“走出去”新瓶颈 从讲述普通人故事开始

  作者 蒋涛 应妮

  中国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参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后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遇新瓶颈,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要转换为国际表达,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

  正在北京举行的外文局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或许能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些许启示。这个从2006年每年举办一次的策划会,今年的主题正是“如何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际出版界的专家及汉学家,与北京业界的同行共聚一堂。

  “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还是能够寻找到中西方感情的共鸣点。”朝华出版社社长郭林祥说。他以2011年海内外热销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认为“用故事讲思想,通过理解争取支持”,就会有更多共同之处被挖掘出来,即使存在异议,也能坦诚交流。该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及其执政地位的必然性,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为何在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之后仍然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我们并不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在书中作出坦诚的回答,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

  求同存异就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汉学家李夏德引用了孔子的话“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之不知人”,只有相互理解之后才能相互尊重,进而相互欣赏。他说:“中国对外传播应尽可能提供比较和解释,以目击者的亲历来说明中国过去几十年在法治、社会、环保等各领域的变化,把成功向世界说明,同时也不避讳挑战和问题。直面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挑战,提供知识与事实的同时,要解决西方读者的心理问题,如误解和恐惧等。”

  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出版部主任伊莉莎·约翰斯顿赞同这一观点,她说,美国人能感受到“中国制造”给自己生活带来了改变与冲击,他们对中国的情绪中夹杂着羡慕与紧张。虽然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早已多元化,但美国人并未意识到这种转变,因此中国出版业可以尝试与美国人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如家庭、爱等主题。美国人更希望从个体视角了解中国,这需要中国的出版业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伊莉莎·约翰斯顿进一步提出,美国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观点,尤其是中国人在国内热点问题上的争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对外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与困惑。如海外华人现在获取华文读物的渠道依然十分有限。而翻译作品发行量下降在各国也是普遍的现实。对此,郭林祥建议,中国出版界与外国书商开展商业合作,共同策划选题,进行市场推广,分享利润,将有助于解决图书翻译质量、当地人士评论与推介、封面设计、书籍定价等问题。(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