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展出江汉关档案 记录1931年长江洪水最高点

2012年09月06日 09:08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江汉关档案上标有1931年长江洪水英文记录:大水最高点53.65英尺。 记者高宝燕 摄

工作人员正在修补破损的清朝报表。记者高宝燕 摄

  4万余件档案提前开放

  可查25年前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学籍记录……

  (记者管菁 通讯员杨素红 杨光)为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进一步提升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昨日,湖北省档案馆举行首届“档案馆日”活动,作为活动内容之一,该馆宣布向社会提前开放一批馆藏的省直机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档案材料。

  这批档案形成于1987-1988年,共计5984卷、48133件,内容涉及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劳动局、省工商局等省直机关32个部门的多方面工作,如全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劳动工资及劳保待遇、药品管理及卫生防疫、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及职称评定、科普教育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是研究当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省档案馆相关人士介绍,此次提前开放的许多档案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比如工龄问题,此次就公布了1987年湖北省劳动人事厅颁布的《关于农村各类专业人员转为国家职工的工龄计算问题调查情况的汇报》,涉及农村各类专业人员转为国家职工工龄计算的相关规定。而此次公布的1987年湖北省教育厅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成人高校八七届毕业生名册》等档案,无疑对当届的毕业生补办毕业证、寻找同窗校友等有较大帮助。

  据了解,根据相关规定,档案馆保管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未满30年经鉴定后也可提前开放,这次提前开放,也是省档案馆第4次提前开放档案。目前省档案馆已编制了供利用者自行检索的开放档案目录,市民持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到该馆查阅。

  特藏库里“国宝”耀目

  江汉关税务司档案首露真容

  (记者管菁 通讯员杨光 李慧学)作为首届“档案馆日”活动内容之一,省档案馆特藏库昨日首次接待市民参观,鲜为人知的湖北省内国宝级档案——江汉关税务司档案得以公开亮相。

  走进特藏库,记者在这里见到的处处是“宝贝”,南明永历五年(即公元1651 年)铸制的官印“援剿总兵关防”,1907年的张之洞照片,1907年的汉冶萍公司创始人盛宣怀照片,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1904年的汉治萍煤铁厂老龙头股票……

  由于武汉正在筹建江汉关博物馆,展览中的江汉关税务司档案引起记者的极大关注。省档案馆保管处工作人员吕焰华介绍,目前湖北有两件档案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一件是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汉冶萍公司档案,另一件就是江汉关税务司档案。江汉关稅务司在我国内陆口岸和中国海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反映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江汉关档案,是我国现存海关档案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历史信息资源,正是因为江汉关档案的特殊地位和无可替代性,因此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定为“国宝”。

  据了解,这批江汉关档案多是上世纪60年代其他机构移交省档案馆而得,包括照会、电报、章程、图纸、照片等,共有3612卷,起于1861年,止于1949年。档案资料记载了江汉关的进出口贸易、关税征收、查禁走私及水文、气象和政局变化等方面情况,对于研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的历史,研究旧中国对外贸易史、经济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些琳琅满目的江汉关档案中,哪一件最珍贵?吕焰华说,“这个真不好说,可谓件件都珍贵”。比如,江汉关不仅是一座历史性建筑物,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象征,目前馆藏的江汉关大楼照片拍摄于1924年,年代久远,极其珍贵;再比如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灾中,武汉三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城市,馆藏的江汉关档案中有1931年长江洪水最高点记录,档案上写有“民国二十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31年8月19日)大水最高点53.65英尺”、下面是英文“1931年8月19日水位”,这是汉口1931年大洪水位最高点最权威的记录。此外,拍摄于1947年的江汉关工作人员合影,是江汉关欢迎新税务司到任、旧税务司离职的珍贵留影,上有“江汉关同人进修人员欢迎杜税务司履新欢送陈税务司摄影,时间为三十六年五月七日”的文字,同样也相当珍贵。

  现场“抢救”民国档案 传统手工修裱工艺令人叹服

  记者管菁 通讯员杨光 李慧学

  昨日,省档案馆举办的首届“档案馆日”活动丰富,吸引了百余市民参与,其中不少市民对首次对外开放的档案修复保护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在现场看到,操作间内的工作人员正在给一批破损粘连的民国档案修裱:轻拈起一页泛黄的档案,反铺于平滑的台面,用喷水壶均匀喷水潮润、展平;接着用排笔在档案背面刷上一层稀薄的糨糊;再取一张材质、颜色相近的宣纸,把档案上的破洞修补上……

  现场不少市民都是头一次亲眼所见这种技艺,围着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杨琳问个不停:为什么要修复这些档案?一天可以修复多少张?把水喷在纸上,字会不会变模糊?哪些档案需要人工修复?……

  杨琳介绍,纸质档案时间长了之后会出现破损等“病症”,就需进行手工修裱,对其进行“抢救”。目前省档案馆修复的主要是民国档案,修复的程序很多,“每天每人一般约修复40张左右,破损严重的可能一天修复不到一张。”

  她称,修复档案是一门技术活儿,文字的印刷方式、颜色、受损程度不同,修复者就要凭经验用不同的招数应对,讲究很多,比如有的字迹遇水会变模糊,之前就要用药水处理;粘合档案所用的糨糊都是自制,若用买来的糨糊粘,过不了多久粘合处就会变脆甚至被虫蛀。

  目前,除省档案馆除了单纯人工修复外,还引进了一台档案裱糊机,机器会不会取代人工呢?据杨琳介绍,裱糊机只能对破损较轻的档案进行修复,而较严重的破损则需要操作人员的细心、耐心、责任心,“传统手工修裱工艺仍无法取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