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原作家何以成“群”?成就、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2012年09月06日 10:06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本期关键词} :中原作家地域济世情怀 {本期话题} 文学豫军张晓媛:在当今文坛,文学豫军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其成就、影响、地位已得到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群体?目前人数大概多少?

  何向阳:“文学豫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提法,约定俗成地讲是指出生、生长于河南的一大批作家、诗人、评论家,当时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不仅指祖籍在河南的包括苏金伞、姚雪垠等一批河南籍又长期在河南生活写作的作家,同时也包括早年从外籍来豫但几乎大半生都在河南写作生活的如南丁等,更包括从河南走出去的一大批作家,如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等一批作家,其实这个范畴还在扩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学豫军”的概念被“中原作家群”渐渐代替,但所指我以为是一个意思。这些年其成就、影响、地位确已得到文学界广泛认可。这个群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相对清晰的文化脉络与传承关系,也与自古至今中原文化的深厚与丰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历史文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原处于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最漫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地域,这种文明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

  邵丽:河南和山东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得中原者得天下”我觉得既有物质层面的东西,也有精神层面的。所以,在中原的文化沃土上产生“文学豫军”这么一个群体,不是孤立的,它不是一个事件,是个现象。“文学豫军”是个泛文化概念,广义上包括整个河南的文学界; 狭义上,就是在作协名册上的作家,这个跟山东差不多,国家级会员300来个,省级会员4000多一点。

  张晓媛:中国作家馆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作家形象和中国文学整体成就的国际舞台,首次设立主宾省便选择河南作家群。

  何向阳:这个选择是非常恰切的,也是中原作家群能够承担得起的。河南作家群一直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它的传承关系,从年龄上看呈现出“四世同堂”的特点,现在活跃于文坛的既有70、80岁的如南丁、张一弓、田中禾老一代作家,又有50、60岁的如张宇、李佩甫、杨东明、侯钰鑫等中年一代作家,又有30、40岁的如李洱、邵丽、乔叶等年轻一代作家,更有近年步入文坛但已显露才华的80后作家如南飞雁、何雯;“四世同堂”不仅是指现在的河南作家群,往前数,从徐玉诺、苏金伞、李准、南丁、乔典运、二月河、老张斌、张宇、李佩甫,也是四世同堂的一个结构,所以说,中原作家群是有一个非常可贵的传承关系的。

  邵丽:这个活动是对河南文学界几代人呕心沥血、筚路褴褛的文学耕耘工作的一个认可。这是个压力,也是个动力。除了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我觉得别无选择。

  张晓媛:河南作家群创作风格总体上感觉是贴近乡土、沉稳大气的。还有什么特征?

  邵丽:河南作家比较有济世情怀,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之下,并没有迷失自己,这是最为难得的。但是,在坚守自己特色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河南作家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域特征太明显,很多作品一拿出来,就能看出是河南作家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习惯于立足河南看世界,而不是立足世界看河南,眼界太窄,这就使作品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宽阔的视野,而且容易形成同质化倾向,大家的关注点都差不多。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山东作家学习。山东有很多作家,像张炜、莫言、尤凤伟、衣向东、刘玉栋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何向阳:乡土文学当然是中原作家的优长。河南作家几乎无一人没有写过乡村的,而且大多以写乡村而成名。这也是评论界讲的接地气。但中原文学还有一些特征不容忽视。比如它的“儒道互补”的特点,中原作家受儒家影响很深。大多数河南作家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精神便不奇怪了,但同时小说的超拔之处又时时透露出老庄的影响,比如南丁《旗》的历史幽默,刘震云小说的冷幽默,李洱《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反讽与幽默,都使得现实主义基色的创作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小说带有智者的特征与形而上的意味。还有,中原作家的创作是有“兼济天下”的情怀的。比如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试图重建农业文明解体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你与我的关系,在一个大的文明渐次成为背影的时刻,它的发展前景会是怎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又会有哪些拓展与变异?可谓是心怀天下,但又是从最具体的人与村庄出发。

  张晓媛:在写作接地气,够厚实的情况下,河南作家群是不是也存在着不太重视宣传的现象?这对文学创作有影响吗?

  邵丽:在走向市场方面,我觉得我们非常欠缺,我们的作品很少“触电”,拍成影视作品的太少,而且我们的作家也很少走出去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创作。

  张晓媛:谈谈河南的风土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何向阳:我的《自巴颜喀拉》和《思远道》,一写行走的长途——从河源到入海口;一写思想的长旅——从春秋孔子到民国鲁迅,前者跨越了九省一万八千里,后者穿越了两千年的光阴,一写空间,一写时间,其中时空转换与心灵呼应,其中的细致婉转与大气磅礴,评论界认为有浩然正气存焉,浩然正气——这也许是对我的褒奖,但绝对是对中原文化精神的最好概括。

  邵丽:河南的风土跟山东也差不多,以黄河文化为主。黄河文化就是治水文化,不是太强调个人权利,讲究集体主义,家国天下,清官为民意识。它对底层人民的关怀是自然而然的、掏心掏肺的。但是,怜悯太盛深思不足,缺乏现代意识,对民主、法制和自由的启蒙就比较欠缺。所以,怎样中和各种影响,提升作品的当代精神,是我们眼下最迫切的任务。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