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潘堂林:美在“更新闻”

2012年09月06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潘堂林:美在“更新闻”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兼总编辑潘堂林在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

  (今年适逢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新闻文风改革及‘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8月3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兼总编辑 潘堂林

  今天研究新闻文风改革和“中新风格”,我带来的题目是:美在“更新闻”。

  因为传播对象的不同,中新社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对外传播的心态,以不同于国内传播的风格立足于中国新闻界。刚才说了很多“中新风格”的特点,如“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还有很多。

  我个人感觉,“中新风格”不仅仅是文风问题,更涉及到新闻选择问题。我觉得要使中国的新闻“更新闻”,才是“走转改”的目的。我们走了、改了,最终新闻还不是新闻,新闻不能“更新闻”,那是白走、白转、白改。“更新闻”是中新风格,更是所有传播媒体的正道,谁的新闻“更新闻”,谁就会被受众接受。

  “更新闻”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传播业发展和繁荣的正途,上世纪80年代晚报区别于各地党委机关报,风景这边独好,也在于80年代晚报比过去党委机关报“更新闻”。90年代诞生的都市报比80年代的晚报“更新闻”,所以都市报在一段时间里对传统晚报形成重大冲击。

  “更新闻”在不同媒体生态下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求“更新闻”,很容易做到。但今天到了网络传播,到了自媒体时代,“更新闻”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新闻界借鉴“中新风格”,向着“更新闻”前行,是中国新闻传媒界面临的更大选题。

  “更新闻”有什么路可选择?首先是以新闻专业精神不断拓展报道边界。中新社的成功就在于很多地方突破了国内媒体传播的边界,有一些在国内媒体看来不属于新闻的领域,都被中新社传播开来,这是边界突破的优势。以多元宽容的文化心态不断拓展视觉边界,视觉的边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以亲和、平实的交流风格不断地拓展话语权。

  我认为世界正在经历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国家的疆域边界,世界正在从小缩到微小,中国主流媒体借鉴中新风格“更新闻”的追求,让主流声音被更多人接受,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是当今中国传媒人适应传媒生态变化的唯一选择。

【编辑:庄百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