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批评艺术教育:将天才变成木材

2012年09月13日 14: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薛伟批评艺术教育 将天才变成木材———

   由文化部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将于10月17日—27日在青岛举办。该赛事是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系列赛事之一,每三年举办一届。是国内院校层面最高水准的小提琴赛事,选手水准也足以代表当今顶尖水准,但从中也不难折射出我国现今小提琴甚至艺术教育的普遍问题:重技术、拼凑和模仿,缺乏艺术智商及创造力。对此业内人士深表担忧。

  据介绍,此次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0所院校的111名选手的报名材料,同往年相比,非音乐院校选手数量增多。青年组中,除八大音乐院校外,延边大学艺术学校、深圳艺术学校、浙江省艺术学校、青岛大学等均有选手参赛。

  虽然评委阵容要到比赛开始前两周左右才能公布,但分量最重的评委会主任却提前锁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薛伟。本身从事艺术教育,同时又全程参与了听录音初赛的薛伟,对于此次的选拔标准以及中国整体的艺术教育模式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的音乐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不仅仅指作曲,演奏也是如此,虽然我们从无人获奖到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这个过程很短暂,但真正能在国际上立得住,甚至是流芳百世的演奏家还很少。”

  薛伟提到了几乎在所有艺术院校教育中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小孩子的时候似乎都是天才,到了大学就很平庸,研究生层面甚至成了木材,进入社会后幸存者都很少了。这现象足以让我们反思如今的教育思路,我们最需要提升的正是创造力。除了教育的方向,赛事的评比标准也要变。在学校里学生学的更多的是量的积累和静态的知识,但这些课程在四根弦上是折射不出人生思考的,这使得很多演奏者还处于手工艺劳动者的标准,而缺少艺术的智商。孩子们在演奏时因为年轻,接触小提琴的时间短,通过熟练的技能以及对艺术的新鲜感,能够把音乐中真实的东西揭示得比较好。但随之而来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对艺术的新鲜感越来越少,再加上不能融汇各类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审视艺术的新视角也就丧失了。”

  艺术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面对艺术作品,演奏者应该有多少自己的创新?薛伟认为,这两个问题正是当今艺术教育最需要解决的。“现在我们的很多演奏都停留在模仿层面,老师怎么说,唱片中怎么演奏,学生就怎么学,很多人甚至靠拼凑和剽窃也能成为演奏明星,因为演奏即便是模仿甚至剽窃界定起来也非常麻烦。但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不出真正的艺术家,也不能让人心更柔软,更达不到艺术滋养人的目的。”在他看来,“我们喊了很多年的普及古典音乐,其实是在普及音符,但真正的普及应该是从音符到音乐,从音乐到思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