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史铁生8.5万字遗稿结集:一直在生死问题上较劲

2012年09月17日 14:01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1991年,史铁生及爱人陈希米。 (王文澜 摄影)

  《昼信基督夜信佛》 史铁生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7月 定价:26.00元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史铁生走了一年多了,但读者对他的追怀缅思还没有止息,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也还没有清点完毕。最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将史铁生的最后一批遗稿结集出版,书名为《昼信基督夜信佛》。这是他的遗孀陈希米花了9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共计8.5万字,包括随笔《昼信基督夜信佛》、长篇作品《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还有三篇小小说《恋人》、《猴群逸事》、《借你一次午睡》,以及史铁生写给王安忆、王朔等人的书信六封。

  其中,“《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电脑文档的最后修改时间为‘2010年12月30日,9:35:58’”, 陈希米说,这部作品相当于他的绝笔之作。仅仅在十几个小时后——2010年12月31日的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用生命写作”的史铁生,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在9月初刚刚出版的《天涯》第5期杂志上,缄默了20个月的陈希米突然发表了丈夫去世后她的第一篇回忆长文《让“死”活下去》。读者第一次看到了陪伴史铁生21年生命、他背后的那个女人,而史氏文风分明就在陈希米的笔下活着。

  本报记者采访了《昼信基督夜信佛》的出版方、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及这部遗稿的策划编辑、史铁生三十年的好友章德宁,在他们的讲述中,史铁生再次与我们走近。

  “一直在生死问题上较劲”

  在《昼信基督夜信佛》的编辑过程中,总编辑韩敬群亲自任三审。在韩敬群眼中,史铁生“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作家,更是大家特别敬重的一个‘人’。”

  史铁生196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就去了延安插队,插队生活中的一场重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1972年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他59年的生命历程2/3在轮椅上度过,十多年在血透中挣扎,常在“死亡”、“归宿”的边缘徘徊。

  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以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引起广泛反响。1991年,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的发表,被韩少功盛赞:“即使没有其他作品,这一年也因之而成为文坛的丰年。”

  1998年起,史铁生因肾病加重开始做透析,那之后,史铁生写得非常慢、非常艰难,《病隙碎笔》的十几万字,他花了四年才写出来,每两天写一点片段,真正是“碎笔”。

  史铁生曾自嘲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这于他是笑谈,在旁人看来却是异常辛酸。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隔一天一次。他就利用每两次透析中间的上午写作,每次写两三个小时,时间再长一点,血压又要上去了。

  “他是拿生命来写作的作家。他几乎是以钻牛角尖的方式,一直在生和死的问题上较劲,这种较劲常让人感动。”韩敬群说,遗作《昼信基督夜信佛》同样延续了史铁生长期以来的思考,其纠结、坚忍与最终的超脱令人感铭于心,“他的独特性是他的生命体验,这是不可被取代的一种阅读体验”。

  史铁生去世这一两年,他的各种作品再版、热销,甚至形成一个阅读热点。韩敬群说,尽管史铁生写的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读者仍要阅读他的理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总需要比我们高一点的东西。像史铁生这样作家的存在,就是一个警醒,一个提示,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物。”

  病发前数小时还在写作

  诚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面带微笑,起身走了。按他的说法:这不是突然,而是如期。

  史铁生用自己经受磨难的一生,实践了他生前的诺言:呼吸时要有尊严地活着;临走时,他又毫不吝惜地捐献出了自己的器官。脊髓、脑、心脏、亮晶晶的角膜、肝……9个小时后 ,他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里苏醒。对于生和死,史铁生做了最好的诠释。

  《昼信基督夜信佛》收录的这批遗稿,由史铁生遗孀陈希米整理,总字数约8.5万字,集中在对生命、理想、灵性等抽象命题的思考上。其中长篇作品《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是史铁生未完成的遗作,陈希米说,它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计划,“只开了个头,算是未竟稿吧”。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中,史铁生融合散文、随笔、话剧、诗歌的形式,文体新颖,叙事亲切感人,充满思辨色彩。文章没有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而是以“史铁生”的口吻来叙述,第一篇“论死的不可能性”,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史铁生居然活满了一个花甲,用今天年轻人的话说:这也太夸张了!不过这是真的,六十岁,对我来说就这感觉……”

  韩敬群告诉记者,从未竟稿看,这篇长文将史铁生个人对生命的思考与这几十年的创作融合起来,也可以说是史铁生在生命的最后对一生创作的回顾。通过《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史铁生面对生存与死亡尤其是死亡时的坦然,更为其“用生命写作”的热情动容——据Word文档的属性显示,最后修改时间为:2010年12月30日,9:35:58。就在史铁生关掉电脑后的短短数小时,他便病发进了医院,次日于北京病逝。可以说,这部作品相当于他的绝笔之作。

  以非教徒身份谈宗教

  最让韩敬群动容的,还是同题长文《昼信基督夜信佛》。史铁生以非教徒的身份辨析着基督教与佛教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倘其不错,那么依我看,基督教诲的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维度,是人生存的两个很重要的象限;基督和佛,两个很重要的精神因素,入世和出世。他谈的都是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他反复在谈。他不但跟自己较劲,还跟朋友较劲,给王朔的三封信谈得很艰深。”韩敬群说。

  给王朔的三封长信是片段语录式的,话题都跟生命终极有关。史铁生甚至不自觉陷入自呓状态,而那对话者是王朔还是谁,都已经不重要。所以在信的开头,史铁生就说:“譬如生死、灵魂,譬如有与无有些事要么不说,一说就哲。其实我未必够得上哲,只是忍不住想——有人说是思辨,有人说是诡辩。是什么无所谓,但问题明摆在那儿。”

  在写给作家王安忆的信中,主要讨论了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写作问题。从整封信来看,史铁生其实一直在探讨理想问题,“惟当人的眺望更加辽阔、期待这一美好情感能够扩展到更大单位(比如说种群、国家、人类)之时,理想才算诞生。然而,大凡理想没有不希望它实现的,而且这不是错误,虽然它非常可能引出歧途,甚至于导致悲惨的现实。”最后提到了理想的危险,“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男人社会所造成的,男人或男人意识——都有着权力倾向,或几千年权力文化留下的权力沉积。”

  三篇小小说也让韩敬群惊讶。大家一直知道史铁生的散文写得好,不知他的小说也那么精彩,如微型小说《借你一次午睡》,仿若庄周梦蝶与狐鬼志异的混合,两个女孩的换体故事恍兮惚兮,一时不知魏晋。细加揣度,何尝不能品味出这一有趣的讲述透露出史铁生的潜意识隐痛——长期的身体禁锢与渴望挣脱的欲求?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