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国“好声音”如何选拔?从3000人中选出吴莺音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7日 15:50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我有一段情呀,唱拔拉给诸公听呀……”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是现在的嗓音太过纤细,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

  也许你会惊叹,这场景跟当下火爆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简直如出一辙。没错,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音”扬名,也需经“导师”考核。那么,当时的“好声音”是怎样选的?除了选秀,“学员”们还有哪些出道方式?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王凡

  3000人报名海选

  只选出了1个吴莺音

  民国时期的“好声音”选拔流程跟现在大体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媒介不是电视台,而是广播电台。

  电台招聘歌手,吴莺音“过五关斩六将”

  民国时期,收听广播电台是主要的娱乐生活方式之一。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当时的广播电台喜欢播送一些轻松愉快的流行音乐。一天十几档栏目,总有几个固定时段是属于音乐的。这些音乐是怎么来的呢?有时候是播放现成的唱片,有时候是请大明星来上节目,还有的时候就是招聘一些没有名气但怀揣着明星梦的人在电台驻唱,边唱边播。

  1941年,上海有一家广播电台就想招聘这样的驻唱歌手,它公布了招聘信息。

  3000人报名参加了这次海选,初试只录取了300人;然后是残酷的300进10,复试中只留下了10个人;最后是决胜的10进1,只有1个女孩留了下来。这个幸运的女孩,名叫吴剑秋,被录取后改名吴莺音,在这家电台踏上了她的音乐之路。

  “吴莺音在电台驻唱了4年,一直瞒着父母。她家里属于中产阶级,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女儿‘卖唱’在他们看来是不成体统的。后来吴莺音的母亲先察觉到了,但禁不住女儿的哀求,只好帮着隐瞒。谁知道,她父亲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意间买了吴莺音的唱片,事情暴露。母亲知道女儿一心喜欢音乐,帮着劝解父亲,这场风波才平息。”电影史学家、中国流行歌曲史研究者赵士荟告诉记者。

  吴莺音喜欢唱歌,天赋又好,很快就红了起来。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叫做《我想忘了你》,是流行曲大师黎锦光的作品。这张唱片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当时歌坛最红的周璇和姚莉。1946年,她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的台柱子歌星,被称为“鼻音皇后”。

  “金嗓子”周璇电台竞赛得第二名

  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广播电台是非常多的,光上海就有几十家,不仅没名气的人要通过它累积人气,有名气的人也要通过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金嗓子”周璇。

  1932年,周璇进入了明月歌舞团,并以一首《民族之光》初露头角。1934年,她参加了《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

  “竞选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大众评委投票。”赵士荟说:“先在报纸上和电台节目里发布消息,竞选过程从5月份开始,大概一个多月后截止。其间,歌手们在电台直播间里一字排开,听众通过电话现场点歌,然后把投票寄给报馆,报馆会每天刊登当天的投票数。竞选结束后,累积票数,得票最多的就是擂主。”

  当年,那场比赛前三名的最终得票数分别是:第一名,白虹(明月社)9103票;第二名,周璇(新华社)8876票;第三名,汪曼杰(妙音团)8854票。周璇虽然只是第二名,但歌声却被媒体喻为“如金笛鸣”,也因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而获得第一名的白虹,也因此奠定了歌坛擂主的地位,获得了“播音歌后”的头衔。

  1940年,“影坛巨子”周剑云组建影片公司,将白虹引入麾下,由她接连主演了四部影片,而且“每片必歌”,先后演唱了《无花果》的插曲《埋玉》、《孤岛春秋》插曲《春之舞曲》、《地老天荒》插曲《镜花水月》等,充分发挥了她的歌唱优势,她的歌声伴随着她出演的电影放映,到处流传。她一生之中,共灌制了一百多张唱片,歌声传遍了海内外。

  星探看中

  黎锦晖发掘了严华

  成名的严华又发掘了姚莉

  民国时期,“星探”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有慧眼的伯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掘到一颗闪耀的明星。

  姚莉,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者。她自幼丧父,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哥哥姚敏在一家电影院当领票员,被电影里的插曲吸引,爱上了音乐。于是哥哥做伴奏,妹妹当歌手,两个人一起开始去电台唱歌。

  有一次,姚莉去参加电台举办的慈善捐款点唱节目,周璇和严华也去了。听姚莉唱完一首后,严华称赞说:“这个小妹妹,唱得很不错啊!”然后就介绍她去了百代唱片公司,并为她编写了成名曲《卖相思》。

  那一年,姚莉十六岁,因为《卖相思》红了,被上海滩著名的仙乐斯舞厅邀请去唱歌,薪水很高。她的哥哥姚敏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大师。

  星探的眼睛不仅关注美女,也关注着帅哥,严华正是帅哥中的代表人物。

  1930年,黎锦晖带着明月歌舞团北上巡演,在天津演出时,后台来了一位小伙子,自称是团里姑娘严斐的哥哥。原来,他们一家定居在北平,十几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兄妹四人只好各奔东西。严华是个歌迷,得知明月歌舞团有个叫严斐的女孩后,猜测可能是自己的妹妹,就立马找过来了。

  兄妹团聚后,严斐就拉着严华去找黎锦晖,想让严华也参加明月歌舞团。

  严华的形象气质很不错,黎锦晖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就叫严华唱一首歌听听,严华随口唱了一段,黎锦晖表示满意。就这样,严华成了歌舞团的台柱子,后因演唱《桃花江》,被誉为“桃花太子”。

  茶社驻唱

  南京群芳阁“歌后”王玉蓉

  当下,不少歌手在成名之前都有酒吧驻唱的经历。眼见着“前人”走这条路红了起来,新人们也纷纷效仿。做驻唱歌手,一来可以锻炼舞台经验,二来也积累了人气。

  其实,在民国时期,驻唱同样也是歌手成名的一种方式。只不过,那会还没有酒吧,她们驻唱的地方是茶社,在南京,就有一位驻唱走红的歌女,名叫王玉蓉。

  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王玉蓉原名叫做王佩芬,是苏州人,生于1911年,15岁那年来到南京。“王玉蓉在夫子庙的群芳阁、天韵楼等茶社演唱,和她同一时期演唱的还有张翠红、王熙云、王熙春姐妹等人,都是当年秦淮河畔名噪南北的女歌星。”苏洪泉说。

  那时茶楼老板为了赚钱,实行挂牌点戏,观众点什么演员唱什么,王玉蓉技压群芳。师傅为了让她名声更响,在群芳阁组织了一次歌后比赛,那年王玉蓉19岁。结果,王玉蓉果然夺得“歌后”,成了“头牌”。

  当了“歌后”自然风光,可是却给王玉蓉的生活带来了影响。那时,她为求上进,一边在茶社“驻唱”,一边偷偷地用本名王佩芬在南京京华中学读书。得了“歌后”之后,有人向经常涉足歌场的校长傅况麟告了密。校长闻讯大怒,以败坏学风为名,将王玉蓉开除。

  王玉蓉忧伤地离开了南京,却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空,她拜京剧大家王瑶卿为师,星途大好。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