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贺天健画展将亮相中华艺术宫 陆小曼曾拜其为师

2012年09月18日 10:4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贺天健画展将亮相中华艺术宫陆小曼曾拜其为师

  本报记者 范昕

  10月1日开馆的中华艺术宫,将同时向观众呈上五大展览,包括“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以及“名家馆”专题陈列。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布展完毕的部分展项并参访了部分专家。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撷取其中的精华与观众分享。 ——编者

  知晓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之一贺天健(1891-1977)的人不算多,那么不妨从他赫赫有名的一位入室弟子说起。

  当年徐志摩飞机失事之后,其妻陆小曼痛定思痛,拜入贺天健门下学习山水,从此掀开她谢绝交际、一心用画笔振作精神的人生新篇。陆小曼缘何选择师从贺天健,这与贺天健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山水画功力分不开。而贺天健对待绘画十分严谨,这从他为了防止陆小曼学画偷懒与其约法三章中便可略窥一二: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专心学画,学要所成;每月学费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辍学。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海派山水绘画史上,贺天健是不容绕开的存在。有评论家认为贺天健是继“四王”后三百年又一个山水画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就连山水名家傅抱石也曾承认论笔墨功力不及贺天健。至于近年来贺天健画作在风起云涌的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得相对低调,大抵是与其流通于世的作品较少有关。贺天健去世后,其家属将贺天健300多件代表作捐给了上海中国画院。

  既入网又要跳出来

  贺天健以山水画闻名。这次展出的作品荟萃了其代表性的作品。山水画,历来分南北两宗,南派柔美,北派硬朗;难得的是,贺天健兼而得之。他将南派山水刚化了,又将北派山水柔化了,最终形成清新爽健的画风。这画风,是从传统中变通而来的,也是经受过市场检验的。

  从四王入手,上追宋元,贺天健是一位从传统中走来的画家,深谙近千年各派山水画法。无论笔法中的直笔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还是画法中的勾、掠、劈、旋、斡、簇、啄、搁等,皆能笔随心运,下笔成章。这番追古不是泥古,在他看来,有了陈,才有新。他以鱼与网作比学画之人与绘画传统,认为传统是会像网一样网住人的,所以人要像鱼一样,既入网又要跳出来。

  日后,他果然从传统中走了出来。讲究设色的层次,多用复色,创出青绿山水的“笼青法”、“螺青法”,这些可谓贺天健在传统中走出的个人风格。这次将在中华艺术宫“名家馆”展出的《宋人诗意》(见右图),便是贺天健创作于1937年的一幅代表作。画作以水墨、青绿设色结合,画山水间隐居之景,透着宋人山水独有的悠然与伟岸之气。画面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构图章法:山上,缭绕的云雾加强了深远的空间感;山下,溪边楼阁中有畅谈、读书的文人;山腰上,亦点缀着亭苑,岩石以水墨皴擦和青绿罩染相结合,洋溢着生机的树丛中,山花烂漫而艳丽,气象万千。

  新中国成立以前,贺天健就已经扬名上海滩了。这一路却走得不容易,他单凭一支笔从家乡无锡画到人生地不熟的大上海,进而一步步走通市场。刚来上海卖画那阵,他住在山东路上一位朋友的画店,白天画画,夜里便睡在画画所用的台子上。有阵子,因为画卖得不好,没过三四个月只能打道回乡。后来,再到上海,逐渐熟悉了市场和收藏者的喜好,才打开局面。贺天健这段人生轨迹似乎最能代表民国年间海派画家的生存状况:平民出身,自学成才,从外地来到上海,以卖画为业。既是卖画,就得考虑市场,这恰恰吻合了海派绘画的一大特征:雅俗共赏,勇于创新,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从学山水画到学画山水

  贺天健画山水,有对画理的思辨。起初,他以为人世间的山水实境终究不如画中的山水,为了证实这一点,曾多处寻觅与画中相似的山水实境。一次,贺天健坐牛头车穿梭在重山叠岭里,发现大多数山是土肉重,石头少,从远处望去山头“折搭”扭旋处向四面络下去的形象像极了山水画技法中的披麻皴、解索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代画家对于山石形状的把握是有现实基础的,是从真山真水里学来的。于是,他意识到了学山水画不过是向古人的作品学习,而学画山水则是在有了理法上的修养之后将真山真水描绘成一幅画。由此开悟,贺天健从学山水画到学画山水,再到贺家山水,最终自立门户。

  至于笔下山水真正彰显出锐意革新的面目,还得从建国之后,贺天健成为国家的专业画师算起。创作于1958年的一幅《九皇山梅山水库》便是贺天健尝试以传统笔墨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代表作之一。画面采取俯瞰式构图,画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也画新时代的事物——深山中由钢筋水泥筑起的水库,获得了“咫尺千里”的效果。而创作于1960年的一幅《红旗无数上高峰》,一簇簇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山顶,与青绿山脉透出的沉厚感形成强烈对比。这一时期,“松下弹琴”、“幽壑谈道”、“高饮图”、“宋人诗意”等闲散消极的传统山水题材在贺天健笔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生活。革新的不仅是内容,还有风格,只见他从西洋油画中学来大胆设色,为画面增添生动的气息和灵活的气机,哪怕运用的并非正宗的青绿格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