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鲁迅祖父爱“骂人” 写挽联指责亲人冷漠无感情

2012年09月28日 09:3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倪墨炎

  周作人、周建人以及族亲周冠五都撰文说:在孙辈中,对祖父周介孚的某些作为,最不以为然的,是大孙子鲁迅;而鲁迅的性格,却最像祖父。

  四周亲邻公认:周介孚喜欢骂人。他常常从昏太后、呆皇帝骂起,一直骂到子侄辈。他骂太后、皇帝,常常使听的人不敢听下去,赶快溜走,因而他骂太后怎样昏、皇帝怎样呆,没有人记下来;而骂子侄辈,倒有一些记载。比如对堂侄四七,周介孚曾期望很高,看到他成了败家子失望也就更深,因怜悯、惋惜而恼怒。

  周介孚也骂官场。最突出的是他骂了自己的两位“救命恩人”。他的科场行贿案,被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但到这年秋天,他没有被斩。原来是浙江臬司赵舒翘,有意把这事拖了下来。赵舒翘何以胆大包天敢“抗旨”?原来,当时朝庭分“帝党”、“后党”两派。光绪皇帝对太后“卖官鬻爵”一套很不满意,他要维新,想借周介孚一案做些文章。而赵舒翘却是“后党”的人,就有意将此案拖着。后来皇帝靠边,慈禧重新执政,赵舒翘就受到重用,很快当上了刑部尚书。义和团事起,赵舒翘根据慈禧旨意,主张采取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结果造成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了向洋大人请罪,要杀几个“替罪羊”,赵舒翘是其中之一。消息传来,周介孚发表高论说:“赵舒翘因尽忠太后而升官,又因尽忠太后而杀身!可叹啊!可叹啊!”……

  周介孚还有一个“救命恩人”薛允升,是后任刑部尚书。他和周介孚是“同年”(同一年考取进士)。在“八国联军”事件结束后,朝廷决定:凡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混乱中离开监狱,事后又自动回监狱者,一律免罪释放。薛允升引用这条决定,认为周介孚也可释放。慈禧立即准奏,还说:“这样的小事,放了算了。”坐了近八年牢房的周介孚,就这样意外地回了家。谁都知道:朝廷规定,是指在北京监狱里的囚犯,离狱后自动回归者释放,周介孚在杭州狱中,和朝廷规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周介孚到家后就对人说:“薛允升是糊涂人,太后也糊涂,糊涂好办事啊!”其实,薛允升、慈禧都不糊涂,因为是光绪皇帝的“钦定案”,他们才破格处理的,糊涂的倒是周介孚自己。但人们因此说周介孚“骂”自己的恩人,也未必确切,周介孚只是说了实话,并不“骂”人。

  周介孚在杭州坐牢期间,得到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病逝的消息。儿子时年37岁,先他而走,使他怅然良久。他回顾儿子的一生,只考取了一个秀才,以后几次考举人都不中,而周介孚自己29岁考中举人,33岁考取进士,相比之下,儿子一生平平而过,没有什么建树,更使他耿耿于怀的是,儿子不听他的劝告,竟吸上了鸦片。他为早逝的儿子写了一副挽联:

  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拏,顿成大觉;

  地下若奉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

  第一句是指伯宜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没料到竟撒手而去;第二句“尔母”指早逝的伯宜的生母孙太夫人,所谓“不能教养”,恐怕并不只指吸鸦片的事,还指伯宜没有多大出息。这副挽联挂在灵堂里,家人、族人和邻里,认为周介孚太过分了,人已不在了,还要这样“骂”自己的儿子。然而这件事也很说明周介孚的耿直性格。

  周介孚从1893年9月入狱,至1901年4月出狱。回到家里,空荡荡的周家新台门里,又可听到他大嗓门训斥子侄辈的声音了。但几年过去,情况已大不相同:子侄们不再恭恭敬敬地听他训斥,而是远远看到他,赶快转身而去,敬而远之。过去族中有什么事,大家得听他指手画脚地高论,现在则另有族长作主,他的话已没有多少分量了。世态炎凉啊!他经常与自己的继室蒋氏夫人争执,有一次又吵了起来,过去一向很顺从的媳妇鲁瑞(鲁迅母亲)竟然大声说:“这么大年纪了,还吵什么?头发都白了,还不给小辈做个样子?”周介孚不禁一怔,赶快走进自己的房里。在他出狱后三年的一天,他似有点偶感风寒,请一位老中医诊治。经过望、闻、问、切,老中医犹豫了一下说:“老先生,我照直说了吧,你的毛病,医药书中没有方子留下来,随便开方也不好,我不开了,你可以准备后事了。”家人们很感意外,劝他再另外请个医生看看,他拒绝了。他给自己写了副挽联:

  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生原无补,世间何时立纲常。他的父母,他的前妻孙氏,他的妾章氏,他的儿子伯宜,他的女儿周康,都是他的至亲骨肉,已早他而去,他思念他们;而活着的人们,对他冷漠,没有感情,不予尊重,这样活着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副挽联,没有挂在他的灵堂里。鲁迅从日本回家时,周建人拿给鲁迅看,鲁迅说:“这是在骂人。”

  其实,周介孚的爱惜子侄,议论官场中的“恩人”,对儿子的责备,对家人的牢骚,都有丰富的内涵,十分耐读,有的还包含着幽默,岂是一个“骂”字所能概括。

  鲁迅祖父好骂人的说法,后来在新文学运动的干将们的圈子里传开来了。在朋友中,认为鲁迅生活中和文字中的机灵、幽默、讽刺、泼辣,是与其祖父的血脉有关。胡适在1921年8月11日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造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启明说,他的祖父是个翰林,滑稽似豫才;一日,他谈及一个负恩的朋友,说他死后忽然梦中来见,身穿大毛的皮外套,对他说:“今生不能报答你了,只好来生再图报答。”他接着谈下去:“我自从那回梦中见他以后,每回吃肉,总有点疑心。”这种滑稽,确有点像豫才。

  胡适文中的“滑稽”,即今天的“幽默”。“鲁迅像祖父”的说法,当源自周作人,然而周建人在《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中也说:“鲁迅非常与父母要好,但不喜欢祖父,然而他的性情,有些地方,还是很像祖父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作者新著《大鲁迅传》即将出版)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