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童谣面临推广难 作家称当代生活方式不利传播

2012年09月28日 15:1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上海日前发行了一套四张“沪语童谣”纪念版交通卡,卡面上印有“笃笃笃,卖糖粥”等上海传统童谣,大受欢迎,销售一空。但有读者致信本报,表示保护老童谣固然重要,但新童谣少人关心、没有市场的现象也应重视。

  新童谣难推广

  这封信由7位读者联名所写,他们在信中说,这些年推出过一些新的童谣,如《对表》《三只小鸟》《外语角》等,风趣,具有时代气息,但这些优秀的当代童谣,少有人关心,也没有市场。这些读者提到,儿歌大赛评出了不少好作品,但不要评过就算了,要让它们见世面,见孩子,要让它们上报、演出,扩大影响,产生好的效果,如果评奖结束,就刀枪入库,再无声息,便失去了评选的作用,也失去了繁荣儿童文学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这几位读者都是童谣创作者,有的还曾经在重要比赛中获得过全国奖项,这封信显然是有感而发。昨天,记者联系到执笔者巫惟格,他告诉记者,新童谣的创作面临发表难、推广难的问题。儿童不念不唱,表演活动中也不见踪迹。

  记者从中唱上海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出版的大量童谣、儿歌CD的确以老作品为主。中唱上海公司的蔡佳倩告诉记者,以前录制好的版本,成本比较低,就算是新录制的版本,内容也多是老作品,因为老的童谣经典,有较好的听众基础。

  老童谣有基础

  为何新童谣不如老童谣受欢迎?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告诉记者,她认为这与生活方式有关。秦文君曾经担任过一些童谣比赛的评委,她说新创作的作品中有不少质量上佳者,并不比老童谣差。但是童谣的传播是需要口口相传的,并不是说故意去推广就能成功。“以前很缓慢的弄堂生活中,一个弄堂里流行什么,小朋友们都知道,童谣在小朋友的游戏中产生、传播。但现在,一个小孩子被家里几个大人包围,几乎没有机会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失去了这种自由生活的伴随,新童谣就很难传播。”

  秦文君说,现在很多幼儿园教的东西都比较深,侧重知识性的或是带有道理的故事,即便教一些童谣,小朋友回去也不一定念,没法大面积推广。“新媒介的东西,游戏、动画片,孩子们就都知道,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秦文君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孩子直接唱大人的歌,太早地进入成人社会,或是在学校里自编骂学校的“灰色童谣”。

  此前曾经策划推出《上海爱浓——沪语童谣合唱专辑》的徐俊则告诉记者,新童谣还是需要时间让大家慢慢熟悉、认可,“童谣真正的创作者是老百姓,以前很多童谣不是先创作再推广,而是在生活在游戏在劳动中慢慢滋生出来的。”

  创作者老龄化

  致信本报的7位童谣创作者中,年龄最长者已经81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巫惟格叹道:“最好年轻人能多写点。”他说,年纪大了写童谣,对儿童心理把握得不一定准确,但现在的年轻创作者们离开童谣比较远,“他们对网上的段子兴趣比较大,对童谣没兴趣。”

  秦文君表示,现在童谣创作者中中年以上的比较多,年轻儿童文学作家写童话、小说的比较多,写童谣的很少。童谣发表园地不是没有,但不如小说发表方便,结集出版更困难。

  秦文君说,中国的童谣无论新旧,以贴近生活的居多,趣味性强,但唯美性质的比较少。像英国的童谣中,有一些既童趣十足又文字、意境优美的作品。要出现这样的童谣作品,应该呼吁大家都来写,大作家、学者甚至孩子的母亲,都可以成为童谣的作者,多一点创作量,让童谣写作成为一种风气。童谣并不是一两个人觉得好就可以推广,而是需要大家都觉得妙,口口相传。除了市井生活的内容,夕阳、海滩,一切美的东西都可以进童谣,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好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