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诺贝尔奖非文学价值唯一准绳 需要"去魅"

2012年10月11日 11: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瑞典文学院10月8日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1日13时揭晓。目前,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该奖的热门争夺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鉴于诺奖评选过程十分严格,从未提前解密,当前对于莫言获奖的各种猜测更多是一种新闻炒作,对颁奖本身没有太大意义。(10月9日《环球时报》)

  诺贝尔文学奖还没有颁布,但事关夺奖热门莫言的是是非非却持续不断。莫言成为各大博彩公司的“新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热门”,各种争议也随之而来。认为其该获奖的人力挺,而看不惯的则指出,莫言成诺奖热门人选不过是又一次炒作。

  在我看来,能不能获奖是一回事,决定权不在我们这里,但质疑其炒作,则未免有些过于“羡慕嫉妒恨”了,如果内地人士的炒作,真能让全球各大博彩公司修改“候选人”,那能量的确无可估量,但显然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不可否认,无论怎样的解读、关注和诠释,皆源于国人对诺奖的过度迷恋。毕竟,如果莫言获奖,那将是第一个被认可的国内诺奖获得者,其“正向价值”不可估量。迷恋诺奖可以谅解,但过度痴迷则大可不必。众所周知,在国内外,许多没获诺奖的作家的作品同样享誉世界、备受追捧,如托尔斯泰、卡夫卡、鲁迅等人。换言之,诺奖并非这个世界上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准绳。

  当务之急,不是对莫言能不能获奖的是非之辩,毕竟这自有论断,无需我们担忧,而是给诺奖“去魅”。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慕尼黑发表讲演,第一次使用了“去魅”(deenchanted)这个词。他当时的原话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

  就现实状况而言,只要稍有人跟诺奖沾边,质疑就一窝蜂跟上。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方面对诺奖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却又对任何可能沾边诺奖的人抡起“道德大棒”,在人无完人的境况下,任何的道德大棒都是“实打实”的。唯有对诺奖“去魅”了,这些滑稽可笑的是是非非的论断,才不至于像如今这般汹涌,也才是一种正常的秩序伦理。

  (杨燕明)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