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作家能否继续得奖?叶匡政:翻译比作家更重要

2012年10月16日 09:1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一夜之间,莫言作品成为中国最畅销的小说,网络书店数据显示,莫言所有作品销售量都有大幅升高,就连图书价格也有所上升。各实体书店也设置了莫言作品专柜,销量火爆,原本的库存已然不足以应付市场需求,甚至有网络书店开始预售《莫言文集》,价格惊人,但销售量不减,几天内就卖出超过十万部。

  此外,据媒体报道,由于莫言获奖,连带与其同时代的作家如贾平凹、余华、王朔等作品的销量也节节上升。

  很多年来,“文学衰落”、“文学死亡”的声音持续不断,那么,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会不会改变文学现状,让文学作品重新成为大众生活的重点之一?

  对此,著名诗人、评论家叶匡政说:“很难,莫言获奖,必然会使得莫言的作品在一段时间中销量大增,这毫无疑问,但是文学衰落是大势所趋,并非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每年都有人获得诺奖,但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文学衰落是大势所趋

  北京晨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它的作品迅速热销,连带其他作家的作品销量也上升,会不会使人们更加重视文学?

  叶匡政:一个作家获奖,他的作品热销这是必然,短时间里,会让公众对文学作品感兴趣也有可能。但是要注意到,现代是一个新闻快速消费的年代,任何一个热点新闻,都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热度,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新闻所替代,人们的兴趣也会因此而迅速转移。另外,莫言的写作有比较强的实验性色彩,包括和他同时代的不少作家,都有这样的特点,对于一个没有经过先锋文学阅读训练的人来说,要在阅读中理解他们的作品并不容易,所以,阅读莫言的作品,不会像阅读《白鹿原》那么流畅,《白鹿原》的写作,更带有传统文学的色彩。所以,要靠诺奖改变文学的现状,不容易。

  北京晨报:那么,诺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叶匡政:我想,它会使那些跟莫言差不多的作家,更加专注于小说创作上的探索,而本来这些作家的创作可能已经放慢甚至停滞。至于其他的影响,很难说。一个或者几个作家的获奖,对文学的衰落之势帮助并不大,这是大势所趋,非独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美国获得诺奖的作家更多,但是美国的普通人对文学依旧还是比较淡漠的。

  叶匡政:翻译比作家知名度更重要

  莫言获奖,打破了中国本土作家难以获得诺奖的传说,同时也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差,也并非和世界文学相隔绝。同时,这带给人们更多想象,会不会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获奖,下一个又是谁呢?

  对此,叶匡政说:“未来获奖的作家,可能不再会是莫言这样的,诺奖奖励独创性,同样类型的,往往只会奖励一次。在未来,那些对当下社会有更深刻反思的作家和作品,更加个性化的作品,可能会受到诺奖的青睐。”

  诺奖打开中国文学之门

  北京晨报:有不少评论说,莫言的获奖,会使西方社会更主动地了解中国文学,您怎么看?

  叶匡政:这种观点现在不少,认为中国作家获奖,会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看法。我不太赞同,泰戈尔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获奖了,但是我们现在说起印度文学,依旧只知道泰戈尔,连作为邻国的我们都如此,遑论更加遥远的西方世界了。同样,匈牙利的凯尔泰斯获奖也没有改变任何人对匈牙利文学的看法,罗马尼亚的赫塔米勒获奖也是一样,甚至非洲也有不少作家获奖,我们对非洲文学更加重视了吗?没有。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这样?诺奖不应该是世界范围中最高的文学奖吗?

  叶匡政:诺奖确实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但是诺奖更多奖励的是作家个人的成就,和一个国家、民族的总体文学关系不大,就好像奥运会,牙买加的选手包揽了短跑奖牌,但是没有人就因此认为牙买加是一个体育强国。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学,或者说现代文学,其实就是欧美文学,不论是中国、印度还是埃及的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起源地欧美来说,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他们可能会把奖项颁给现代起源地之外的作家,但只为表达一种态度,即使在文化沉默的地方,也可能会有天才。但不会因为一个天才而让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文学重要到非重视不可。除非我们连续几十年中有十多个作家获奖,那么才有可能会改变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态度。

  网络时代对小说的冲击

  北京晨报:您说文学衰落难以挽回,原因是什么?

  叶匡政:原因很多。首先在创作上,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典的累积,后来者探索和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所有的故事构架方式、语言表现方式等都已经被前人用过了,比如说,我用肖洛霍夫同样的手法写一部《静静的顿河》,不可能再获得别人的认同,因为文学讲求的,是独创性,但前人,已经把能够探索的地方探索的差不多了,后来人想要有新的发现,会越来越难。其二,在传播上,图像时代的来临,影视作品,乃至网络游戏在逐渐替代小说的功能,且发展迅速,阅读多样化,使得小说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分量更轻。

  北京晨报:为什么强调小说,是不是其他的文学方式不一样?

  叶匡政:是的,小说正在衰亡,甚至已经衰亡,但是并不意味所有的文学题材都一样。我觉得,诗歌、戏剧反倒会在网络时代有复兴的可能。今天是一个后口语时代,在它之前,是文字时代,文字时代更前,是口语时代,在口语时代,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人们只能用口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而在后口语时代,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得人们很少有机会使用文字表达,即便是用文字,也是口语式的,比如微博,短小、简单、精练,在某种程度上和口语时代的表达一样,而诗歌和戏剧,恰恰是口语时代的产物。所以,未来的网络表达,可能让诗歌重新复兴,而网络视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不必到大剧院也能看戏剧,并非大部分人都可能自己创作和出演戏剧,现在网络上就已经有很多个人创作的短片。

  诺奖奖励的是独创性

  北京晨报:莫言获奖,打破了中国本土作家难以获奖的传言,许多人猜测别的中国作家会不会获奖,您认为如何?

  叶匡政:莫言获奖,我不惊讶,在十年前,我就认为如果中国本土作家能够获奖,那么莫言就是最有可能的那一个。一直以来,诺奖似乎都有比较明显的政治立场,在西方式体制之外的作家获奖,更多是跟体制不合作的。但是在今天,似乎这种立场正在改变,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强大,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日增,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作家继续获奖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晨报:您认为哪些领域中的作家更有可能?

  叶匡政:首先要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会让那些跟莫言同时代的、使用类似莫言这种写作方法的作家,比如描写乡土、家族等获奖的可能性变小了,诺奖奖励的是独创性,一个文学现象可能只会奖励一次。更有可能得奖的,我想有两种,第一,对当下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文学本身也有社会功能,只有深刻反思当前社会,使得后人能够在作品中获得经验,不再重复历史错误的作品才有可能留在文学史中,也就是说,当前的大多数作品未来都可能消失无踪,目前真正能够反思当下社会的作品和作家还很少。其二,个人化色彩非常强烈的作家可能性比较大。前两天有美国媒体说莫言是中国的卡夫卡,我不太赞同,莫言虽然写乡村社会,但仍然是社会群像。我们目前真正如卡夫卡式的写作,还非常少。

  获奖取决于翻译的好坏

  北京晨报:您觉得未来继续得奖的关键在哪里?

  叶匡政: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文学,中国作家的创作机制,其实已经阻碍了许多作家独立的思考和探索,这等于是在削弱和限制作家的创作能力。大多数作家对现实生活缺少关注,这也是读者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本来小说就已经是一个“冷媒体”,而创作的局限就更加剧了小说的困境。世界文学在衰落,但是中国文学衰落得更快,这其中文学创作体制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当前的年轻人,许多是读文学作品长大的,为什么后来放弃了,原因就在这里。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未来伴随电视、电影、网络长大的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时,文学又该如何求得一线生存之路?因此,我希望莫言的获奖,能够让文学创作更加的开放和宽容。只要这个大门打开,我相信中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经典。

  北京晨报:如果有好作品,怎么样才能更多地被西方所认识呢?

  叶匡政:实际上,谁能获奖,不是看哪个作家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大,而要看是谁翻译的。迄今为止,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的渠道主要依靠翻译,因此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印象,更取决于翻译的好坏,一个好的翻译家,往往比作家本身在国内的知名度更加重要。

  记者 周怀宗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