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对莫言前倨后恭是典型的投机行为

2012年10月22日 14:18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人性复杂,既有闪光的地方,也不乏阴暗的角落。趋利避害,是人性的选择。趋利应有度,不能过分。当然,利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分,对于金钱利禄的过度追逐,往往被世人所鄙弃;对间接利益的追逐,因为不显眼且很少造成即时的冲突,其弊端往往更大。个体的人是如此,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世风浮躁的社会,对利益的好感有加,自然不肯失去任何可以逐利的机会。吊诡的是,即便没有回报的事情,过把非功利性逐利瘾,图个心理安慰,在我们这边也颇为流行。这种现象,属于“非典型性势利”。这类特殊的功利现象,在成功人士,特别是一夜成功的成功者身上,往往能得到最好的验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报》11月14日报道)

  莫言在国际上的大名,想必是获得诺奖后才有的。在国内,他成名已不下20个年头了。他的作品再有名,国内获得的奖项再多,不如一纸诺奖证书和七百多万元的奖金顶用。自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其家乡政府和不少行业都在表示自己的慷慨。就连中学语文教材都敞开胸怀,主动接纳莫言作品了,至于莫言的小说是否真的适合作为高中读本,似乎并不重要。对骤然名声大振的成功者如此前倨后恭,又何止一位莫言呢?

  历史上的名士苏秦,早年不得志之时,就连自己的嫂子都看不起他。苏秦功成名就,家人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不说,大约态度有点过于热情,以至于《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述道:“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历史是最好的镜子,从这里照出人情世故,照出人情的善或恶。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功利的因素也不少。当年鲁迅根正苗红的时候,每册课文都有鲁迅的文章。现在,鲁迅过时了,他自然也就不被看好。这是否表明,但凡不是出自真心敬佩的人和文,不是前倨后恭就是前恭后倨。一句话,你正统的时候,搬出你能给自己脸上贴点金,就利用你。一旦时过境迁,实用价值没了,当做手纸扔掉,毫不可惜。倘若这个猜测没错,我想莫言先生该有所警惕了,别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他人的季节性消费品。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真正的成功者屈指可数,更多的是有待成功的人和那些压根没有成功可能的人。正视这些人,尊重这些普通人,才是摈弃投机的最好做法。

  对成功者的前倨后恭,是典型的投机行为,是国家和民族的大敌,应时刻保持足够的警惕。以莫言为例,虽然他获奖了,并不等于他的作品就老少咸宜。例如,法新社评论说:“莫言的作品粗俗而淫荡。”对于炒作莫言的现象,网友持批评者居多:“莫言的作品存在很多年了,在国内也得过奖呀。咋在国外一得奖,国人就像个个打了鸡血似的,特别是政府部门。这是不是变相告诉国人,国内说谁好,不一定好,国外说谁好,才是真正的好。再次见证了国人的心态,都有点骨气好吗?”

  平视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成熟与文明的标志。前倨后恭者,当戒。

  (刘海明)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